闻玉梅:抗疫“终极武器”——疫苗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在“造就Talk”上讲述了人类与病毒斗争的过程以及抗疫“终极武器”——疫苗的研发。
人类与病毒不断斗争的历程
从生命的起源来看,人和微生物一直相伴生存,共同进化。
自然界最先出现的是无机物,然后是有机物、原始生命、核酸、蛋白质,之后衍生出各种微生物,最后就是人。另外,人的基因组里有8%的基因来自一个叫逆转录病毒的片段,这也证明:病原微生物对人不只有害,有时候二者也相互依存。
整体而言,微生物和人类处在不断战争、和平的循环中。比如,病毒发起挑战,侵入人体影响健康,然后免疫系统开始战斗,提高了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暂时获得了和平。再后来,新的微生物又会发起挑战,连绵不绝。因此,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把病原微生物消灭掉,这是一场持久战。
提起人类与病毒的抗争,我最先想到的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先生。1910年前后,鼠疫在东北流行。伍连德发现,肺鼠疫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就是说老鼠可以把病毒传给人,人在空气中也会互相传播病毒。因此,他发明了用几层纱布做的“伍连德口罩”,同时,他还把车厢改成一节节隔离病房。
天花在欧洲暴发时,人们极度恐慌,直到爱德华·琴纳在乡间行医时观察到得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会感染天花。今天的孩子再也不需要接种牛痘,因为天花病毒已经没有了。
再比如,小儿麻痹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将病原微生物在人工条件下使其丧失致病性,但仍保留其繁衍能力和免疫原性,以此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传播,使更多人产生免疫力。
疫苗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所在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大家一直在期待疫苗的出现。那么,疫苗有什么作用?研制过程又是怎样的?
首先,打了疫苗之后,人们可以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其次,疫苗可以启动免疫记忆。比如,打了麻疹疫苗,以后麻疹流行时,身体自然就会和它产生联系,从而获得免疫。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疫苗免疫性都那么强,有的疫苗在一定时间后会失效。
另外,打疫苗还可以减少易感人群,防止病毒在人群中继续传播,从而防止疾病进一步扩散。
目前有哪些疫苗呢?从微生物的角度,可以分为病毒疫苗、细菌疫苗。从用途来分,有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从制造技术工艺来看,有经典减毒或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RNA、DNA)等。
针对此次新冠疫情,我国从多个途径开展了疫苗的研发。
第一种是灭活疫苗,即选择病毒的适合毒株扩增并灭活。生产出的灭活疫苗是一个完整的病毒,相当于把病毒杀死后注入体内,诱导身体产生针对病毒的抗体。我国用这个技术已经研发出很多疫苗,非常成熟。
第二种是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就是将病毒的某一个蛋白的基因重组表达制成疫苗。目前选择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为重组蛋白疫苗,因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决定病毒入侵细胞的关键性蛋白,其机理总体可称为“基因工程疫苗”。
第三类是核酸疫苗,分为DNA疫苗和RNA疫苗两种。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DNA疫苗技术已经研发了20多年,是通过把建立编码并可表达S蛋白的DNA注入人体,人体接种后通过细胞的加工产生相应蛋白而产生抗体。这一技术在国内已用于制备动物疫苗,在国外已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等(Ⅰ、Ⅱ期临床研究)。
RNA疫苗是近五六年来研发的一种新技术,可以在体外合成,但是需要优质原料及高超的合成技术。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已有的疫苗,例如通过在流感疫苗上加上一个新冠病毒的S蛋白表达,形成新疫苗,可以通俗理解为“借船出港型疫苗”。
疫苗从开始研制一直到投入使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首先,得在动物身上做攻毒测试,也就是说当动物有了抗体后,看看病毒在它身上下降了多少。这一步没有问题后,才开始在人身上做三期实验:第一步在正常人身上验证安全性,也就是看看疫苗打到人身上是否有伤害,是不是安全;第二步是看能不能产生中和抗体,另外有没有副作用;第三步是现场勘查、调查数据,考核接种后人群受到感染的比例及其预防效果。
总而言之,人类与病毒战斗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从源头控制暴发,到研制出“武器”控制疫情,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闻玉梅:抗疫“终极武器”——疫苗
- 上一篇:张骥:更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 下一篇:孙金云:在线学习的辨与变
相关推荐
- 区校合作再深入 宝山区与复旦大学举行重大创新工程化平台建设座谈会
-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邱锡鹏、黄萱菁获CCL 2019最佳英文论文奖
-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结果公布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今天建成开诊
- 开好局,起好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21年复旦大学春季工作会议召开
-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复旦大学党委常委会做了专题传达
-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肖菊华一行到访复旦上医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项成果攻坚“最难治”乳腺癌
- 曹祎遐 谭珺:点亮文化活力 提升旅游魅力
- 心怀“国之大者”,奋斗新的征程!2021年复旦毕业生,焦扬大学姐第四季“毕业生思政课”开讲
- 汇聚华山医院三代神外专家心血,周良辅院士主编《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三版)问世
- 校长面对面:倾听心声,答疑解惑,徐雷副校长与新生代表举行午餐会
- 陈康令: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
- 复旦大学教授刘钊著《古文字构形学》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 筑牢安全防线,守住安全红线,焦扬一行实地走访检查实验室安全工作
- 复旦上医领导带队看望慰问援藏干部
- 复旦大学2022年1月科研成果一览
- 海拔4700米,藏族兄弟对复旦援藏医生说:“我们不转诊……”
- 生物医学研究院叶丹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揭示免疫代谢物衣康酸特异性抑制TET双加氧酶
- 李总理出席双创周启动仪式 复旦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