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课题组揭示减数分裂细胞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底物特异性及调控染色质浓缩的分子机制
染色体浓缩是细胞分裂的前提基础,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需要将复制后的细长染色体浓缩成棒状的染色体,进而保证后期的正确分离。相比之下,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从前期到中期是快速的一步浓缩,而减数分裂包括减数分裂I和II,其中减数分裂I是该细胞分裂方式所特有,前期I又包括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过程主要涉及到父母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联会和重组。为了保证这些核心事件的有序进行,染色体的浓缩是逐步进行的。研究表明,染色体浓缩主要由浓缩和粘黏蛋白复合体控制,但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进程中如何调控浓缩蛋白复合体,从而完成染色体的逐步浓缩机制尚不清楚。王应祥和马红团队2016年揭示了植物减数分裂细胞特异编码PHD结构域蛋白MMD1,其可能通过PHD识别组蛋白H3K4me3直接调控浓缩亚基CAP-D3的表达,从而控制了染色体的前期浓缩进程(Wang et al., Plant Cell)。然而,MMD1调控CAP-D3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6月22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应祥和麻锦彪课题组联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教授马红在《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发表了题为“Cell-type-dependent histone demethylase specificity promotes meiotic chromosome condensa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减数分裂细胞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底物特异性及调控染色质浓缩的分子机制。
为了解析MMD1介导减数分裂特异染色体浓缩进程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从2010年开始构建不同的MMD1截短蛋白并筛选文库,于2011年鉴定到其中一个互作因子JMJ16,其编码一个H3K4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图 1)。研究团队与该领域专家、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合作,证明了JMJ16体内体外只能去除H3K4me2/3。已有研究表明,启动子区域该组蛋白修饰主要促进基因的表达,去除则抑制基因的表达,这将无法解释与MMD1互作而促进CAP-D3基因的表达。
图1 MMD1和JMJ16蛋白的结构域及相互作用区域
研究人员推测,MMD1可能影响了JMJ16的酶活。体内体外实验均证明MMD1确实调控了JMJ16的底物特异性, MMD1-JMJ16复合体可以去除肽段和核小体上的H3K9me3。那么MMD1又是如何调控了JMJ16的底物特异性呢?构建两个蛋白质的不同截短蛋白,鉴定出MMD1的MMD结构域(自定义,植物中保守)与JMJ16的C端FYR-C结构域互作(图 1),暗示着JMJ16的C端可能影响了其酶活结构域。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人员表达了只含有JMJ16-N端催化结构域的截短蛋白,发现JMJ16-N可以同时识别和去除H3K4me3和H3K9me3。进一步体外证明JMJ16-N和JMJ16 的C端FYR-C结构域相互作用,体内FRET实验也支持JMJ16的两端靠的很近或直接互作(图2)。
图2 JMJ16-N和-C端互作及MMD1对其互作的影响
那么MMD1是如何影响JMJ16蛋白两端的互作呢?通过体外竞争实验表明MMD1可以和JMJ16-N竞争性的结合FYR-C结构域,从而解除FYR-C对于JMJ16-N的抑制效应,体内FRET-bleaching实验揭示MMD1可以拉开JMJ16的N端和C端的距离,解除其抑制作用 (图 2)。以上结果证明,JMJ16-C端结构域可能抑制了其N端催化结构域识别H3K9me3,而MMD1可以与JMJ16的C端竞争结合,可能通过锌指结构域(C5HC2)解除自抑制效应 (图 3),促进JMJ16识别和去除H3K9me3。
图3 荧光偏振鉴定 JMJ16酶活结构域及含锌指结构域对H3K4me3和H3K9me3的结合强度
jmj16的减数分裂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叶片中主要是抑制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而减数分裂细胞中表现和MMD1共同促进一批基因的表达,包括染色体浓缩相关基因。分析目的基因如CAP-D3的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修饰,发现H3K4me1/2/3 变化不显著,而H3K9me3显著增加。由于动物中JMJ16的同源蛋白KDM5/JARID本身含有PHD结构域,研究人员推测JMJ16的定位可能依赖MMD1的PHD结构域识别H3K4me3,而MMD1的MMD结构域招募JMJ16,进而影响其底物特异性,最后调控了目的基因的表达。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构建了JMJ16的酶活结构域融合MMD1的PHD结构域并转化到mmd1的突变体,发现可以部分恢复mmd1染色体浓缩异常的表型。
图4 JMJ16和MMD1在不同细胞微环境中调控基因表达的模型
基于上述结论,研究人员提出了JMJ16和MMD1在体细胞和减数分裂细胞中调控基因表达的模型。在体细胞中,JMJ16的N端和C端互作,抑制了其识别H3K9me3的能力,只具有H3K4me3去甲基化活性,从而抑制包括FLC在内的基因表达(图4 a)。而在减数分裂细胞中,MMD1的PHD识别H3K4me3,而MMD结构域与JMJ16的FYR-C互作,解除了其自身C端和N端的互作,拓展了JMJ16的H3K9me3去甲基化活性,从而促进包括CAP-D3在内的基因表达,确保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正确浓缩(图4 b)。该结果也是第一次证明了含有JmjC结构域的去甲基化酶酶活底物特异性的调控机制,揭示了去甲基化酶在不同的细胞微环境中可能与不同互作因子协同精确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且这种调控机制可能具有普遍性。
王应祥、麻锦彪和马红是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已毕业博士生王君和余超逸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和张率斌博士合作参与了工作。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复旦大学遗传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697-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生命科学学院王应祥课题组揭示减数分裂细胞中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底物特异性及调控染色质浓缩的分子机制
相关推荐
- 复旦上医领导带队看望慰问援藏干部
- 国家奖学金名单和学习秘籍出炉
- 当电磁波遇到抗疫,复旦这门课程有了新的用“5”之地
- 五名优秀研究生获评复旦大学第十一届“学术之星”特等奖
- 共论新中国经济70年与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五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举行
- 咬定目标再出发:复旦大学张远波及18项成果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公共卫生学院“信息无忧”实践队课题获三区疾控中心“点赞”
- 复旦大学机关工会二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 复旦大学科研成果亮相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 王中峰研究员课题组、徐格致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 在糖网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复旦大学陈舌/张思/王碧芸/付朝伟团队发现预测铂类化疗敏感性的新型液体活检标志物
- 复旦大学余发星、彭俊杰、华国强合作团队研究发现RNF43在结直肠印戒细胞癌中发生高频突变
- 复旦大学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2021年区两会上积极履职
- 复旦园一秒入冬,来看看他们眼中的复旦
- 提升网课互动体验 来看复旦人气教师熊浩是怎么做的
- 疫情防控期间复旦大学在校学生行为规范倡议
- 留美学子线上健康咨询和诊疗服务讲座第三讲开讲
- 上海市“四有”好教师、复旦教授陈尚君:言传身教,诠释时代“大先生”
- 复旦大学代表委员积极履职尽责议政建言
- 舌尖上的复旦!带你看遍复旦食堂美食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