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郝春文教授为良乡基础学部“通识大讲堂”作讲座

2019-09-29 0 新闻公告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9月26日晚,良乡校区基础学部在综合楼1203教室举办“通识大讲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春文老师作“历史学概论”专题讲座,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讲述了历史学的魅力。报告会由良乡校区基础学部教学副主任田至美主持,300余名大一同学及良乡校区基础学部教学秘书兰侨成、辅导员闫兵到场聆听。

郝春文教授以“希特勒是不是好人”这一设问引入话题,向大家阐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差异。由此指出,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大学历史学习需要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区分开来,进而鼓励同学们去质疑,辩证地看待历史。

切入正题后,郝春文教授首先讲“何为历史”。甲骨文中“史”有着人拿兵器的意味,《说文解字》又解释为“史是专门用来记事的”,而王国维又以为是记事的人。郝教授指出,对大权威的说法我们也要质疑,这些说法并非恰当。“历史”简而概之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我们的历史学者所研究的“历史学”则是以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其次,郝教授讲述了历史学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是科学的。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史料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毕竟历史已像大诗人李白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那样不可再现,后人只能通过过去遗留的一些载体或中介来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然而这些口述、图画、遗迹、文献等等所谓的史料看似存在却也有不可信的成分。

最后,郝教授通过四个方面阐释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是对人类的功用。现实是对过去的延续,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能深刻了解现在,也才有可能正确地预测未来。其二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功用。不同文化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底蕴,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对塑造公民性格和凝聚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三是对不同群体的功用。比如古代的大的宗族,都很强调宗族的历史;再比如各学科的历史,对于各学科的科学家也很重要。最后是历史学对个人的功用,可以精简地概况为“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这八个字。

讲堂结束后,田至美老师总结道,郝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又蕴含哲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历史学“求真求实”的思维要义;希望同学们认真理解和体会名师的教诲,不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品质,努力厘清自我,学会看透世界,做一名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进取的大学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郝春文教授为良乡基础学部“通识大讲堂”作讲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