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实证方法分论坛十二“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举办

2021-11-02 0 新闻公告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10月30日,我校教育学部主持的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实证方法分论坛十二“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以在线会议的方式举办。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和《课程·教材·教法》《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等学术期刊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4100余人在线观看论坛直播。本次论坛设有3个特邀报告、8个主题报告和2个互动论坛。

  

  

  本次论坛由我校教育学院张敏霞副教授主持。我校教育学部主任委员石鸥教授致开幕辞,并代表我校教育学部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石鸥指出了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之于当今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并从哲学、技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提出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研究的重要议题,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总结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之于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启示、价值与意义,为新时代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新方法、新观点和新思路。

  我校王陆教授以“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新途径:视频课例中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三种应用模式”为题作特邀报告,指出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有助于挖掘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数据样貌,为理解教育教学现象及其本质提供深刻的洞见。王陆结合团队22年来扎根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介绍了三种基于视频课例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模式,分别是大数据支持下的同侪互助模式、基于数据循证的课例研究模式和基于数据科学的教师成长模式,这些模式有效支持了大数据循证的、内外兼修的教师改变。

  华中师范大学刘清堂教授以“人工智能助力教师区域研修及其应用”为题作特邀报告。刘清堂分析了人工智能支持学习分析的历史与发展,介绍了从区域层次推动跨校、跨区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教师研修”新模式。他认为开展课例研修、主体研修、微课题研修、同侪研修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研修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为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宋宇副教授以“IHI新型教学与智能化课堂教学评价”为题作特邀报告。宋宇指出互动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是课堂转型的重要体现,IHI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课堂对话为主要实现方式,以思维培养为主要目的。课堂对话是理解课堂教学规律以及推动课堂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借助最新的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技术,创新教学监测评价手段,挖掘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规律,为建立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融合发展探索了创新范式。

  刘新阳、马如霞、胡华、冯红、朱涵、陈鹏、王成梁、王梦倩围绕课堂话语调度、课堂深度学习、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变革、体育课视频课例分析、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教师课题组知识建构、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和认知负荷的影响及中学生数字化写作发表了主题报告。

  论坛互动环节,《课程·教材·教法》主任编辑苏丹兰、《电化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郭炯、《中国远程教育》副总编辑刘莉、《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主任宋灵青对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这一研究主题表示期待,建议研究者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应兼顾基于数据分析的过程描述以及数据背后的理论问题,同时关注如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

  我校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教授致闭幕辞,对论坛的报告内容和参与情况进行总结,对发表精彩报告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本次论坛中我校王陆教授团队共有5位学者发表报告,介绍了利用课堂教学视频和图像分析技术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未来将继续深化利用教育视频与图像分析技术,开展扎根课堂、扎根实践、服务教学改进的教育教学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实证方法分论坛十二“教育图像与视频分析”举办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