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音乐学院 > 新闻公告 >

新老交替·薪火相传—— 第五届弓弦艺术节之雷琴艺术展示暨传习研修汇报音乐会

2017-11-01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新闻网

雷琴艺术展示暨传习研修汇报音乐会是2017·北京 第五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中“胡琴艺术传习”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2017·北京 第五届中国弓弦艺术节于10月21日至2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分为“二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奏训练”与“胡琴艺术传习”两个专题的系列活动。前者于23日至25日举办;后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项目的共同协办下,主要针对“民国胡琴”与“雷琴”,聚焦胡琴艺术的“制作、表演、品鉴与传承”四方面,开展了学术研讨、胡琴品鉴、专场音乐会等形式丰富的系列活动。

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宋东安、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会长王华杰、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秘书长何洪禄、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副会长丁宝春几位雷琴演奏家组成的专家团,为学院师生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雷琴艺术传习研修班”,包含专题讲座、曲目教学两部分。讲座有:《雷琴的魅力及奥妙所在》(王华杰)、《雷琴革新之探索》(丁宝春)、《话说雷琴》(宋东安)、《殚心丝竹 热心公益-记近代瞽人音乐家、教育家、器乐家王殿玉》(何洪禄),曲目教学涉及多种戏曲的多首经典剧目,如:京剧《苏三离了洪洞县》,豫剧《刘大哥讲话里太偏》,越剧《梁山伯玉祝英台》等。

音乐会于10月29日19:30在国音堂音乐厅举办,本次音乐会有几大亮点。首先,本场音乐会关注的是弓弦乐器家族中最年轻的乐器——雷琴,因其琴声宏大如雷鸣而得名。它在创始人王殿玉先生,以及弟子、后辈宋东安、王华杰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在不足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善于人声、动物声音的模仿,获得了声腔化的良性发展,自成特色,深受大众喜爱。其次,参加本次音乐会上半场演出的,有王殿玉先生的长孙王恒先生,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殿玉弟子宋东安,中国音协雷琴研究会会长王华杰等著名雷琴演奏家,他们为学院师生送上了诸如《六畜兴旺》《重整河山待后生》《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迎来春色换人间》等经典曲目,用雷琴演绎出了醇厚的京剧声腔韵味,以及惟妙惟肖的动物声音模仿。尤其是已经84岁高龄的宋东安先生,他精神矍铄的为大家演绎了《重整河山待后生》,并向大家展示了雷琴极强的声腔模仿能力,用雷琴自我介绍。在观众的连连叫好声中,宋东安先生加演了《雷琴的告白》。

下半场,主要是以宋飞、曹德维两位教授为代表的中生代胡琴演奏家,以及中国音乐学院的在校和毕业生组成的汇报展示,让大家看到了雷琴在年青一代学子身上的传承。他们突破人们对于雷琴的普遍认知,不仅由身材较小的学生演奏,还将很多国外作品移植到雷琴上进行再度演绎。二胡演奏家曹德维老师与“哆来咪”乐队合奏了乐曲《戏彩》。国乐系本科四年级二胡专业的黄晓晴,她身材较小,却十分流畅、熟练、精彩的演奏了《查尔达什》。此外,还有本校生田雨时演奏的《海岛冰轮初转腾》,以及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咏音和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侯少哲的二重奏《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样的编排体现了传承上的新旧交替,以及雷琴自身除声腔化发展之外的器乐化这种新的发展方向。更为精彩的是,宋飞教授用雷琴演绎了其父亲宋国生先生创作的二胡作品《豫乡行》,并加演了维吾尔族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两首形成一刚一柔的精彩对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最后,宋东安与王华杰两位老师还与非学院的雷琴学生们一起合作,体现了雷琴艺术正在向着越来越多的渠道发展与传播。

通过本次音乐会,希望使人们将目光关注雷琴艺术,推动这件鲜活、生动、朴素的弓弦乐器的良性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新老交替·薪火相传—— 第五届弓弦艺术节之雷琴艺术展示暨传习研修汇报音乐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