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德性与实践中的“课程思政”探寻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统一的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6月5日上午,校“教育2035”系列报告之第15讲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余亚斐老师带来了题为“德性与实践——《中国哲学史》课程思政探寻”的报告。本次课程思政线上分享报告由教务处副处长李汪根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汪盛玉总结,近百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在线旁听了讲座。
本次报告围绕着思政元素如何合理有效地嵌入《中国哲学史》课程这一问题展开。余亚斐老师首先对思政课程与《中国哲学史》这两类课程进行了比较,以此概括其特质,寻求两门课程协同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再通过大量教学案例详细阐述。在余老师看来,思政课程与《中国哲学史》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参照、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一方面,思政课程立足于中国国情,其内容包含了反映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人精神特质以及行为方式的优秀理论;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史》的教学目标,既是为了通过回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也是为了经世致用、古为今用,服务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议。之后,余老师分别从功能地位、理论旨趣、思想特点等方面阐释了两类课程的差异,并用“德性”与“实践”来概括《中国哲学史》与思政课程的特质。在具体教学实践上,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探索,其一,把思政课中所体现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讲解中,并以此为标准重新衡量和评价中国哲学诸多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其二,充分发挥中国哲学史中德性的积极作用,将传统哲学中德性方面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中国哲学史》在我校开设的历史非常悠久,教师配备充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课,文学院、法学院等学院也相继开设,并列为专业必修课,受众面广,受益处深。余老师的课程思政分享报告是学校“课程思政”项目的成果之一,不同专业的老师围绕着“课程思政”这一共同话题互相交流、探索、学习,成为我校“课程思政”践行与落实的新常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哲学史》:德性与实践中的“课程思政”探寻
- 上一篇:微心愿 “向阳花”托起宿松县光荣小学明天的希望
- 下一篇: 《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相关推荐
- 生命科学学院“返校第一课”开讲
- 经管学院开展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案例学习研讨
- 音乐学院顺利完成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线上答辩工作
- 师大和田心连心 脱贫帮扶见真情
- 化材学院:落实“三个到位”,扎实做好学生返校工作
- 文学院持续推进2020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 计信学院召开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专题学习研讨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学专业巡礼
- 安徽师范大学2020年春季校友企业空中双选会成功举办
- 2020届毕业生文明离校踏上新征程
- 安徽师范大学大拇指奖学金助力光荣初中学子成长
- 我校获评全省首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
- 附属中学3位同学入选2020年五项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位居全省第一
- “师说新语”第十七讲:全国模范教师路丙辉与师范生畅谈“做一个温暖的老师”
- 历社学院5.25心理健康月活动火热开展
- 战“疫”课堂,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观疫情:马克思主义学院线上教学校级观摩课第1期顺利举行
- 党委巡察办组织开展校十一届党委首轮巡察监督重点意见征求座谈
- 校党委常委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并部署迎接省委巡视工作
- 我校荣获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
- 硬核附中 再创佳绩: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年高考成绩又传捷报
新闻公告
- 聚力青春守护安全,计信学院师生同上一堂网络安全课 09-16
-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布置2020年迎新工作 09-15
- 学校召开省委巡视整改动员部署会 09-14
- 外国语学院师生精神饱满上好新学期第一课 09-14
高考招生
- 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皖江学院招生简章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