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明:“这辈子在激情和奋斗中度过,真是值了”
“我们这代人,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长于解放战争,经历了民族苦难,也经历了国家的解放和发展。我们最讲奉献,也最有理想。几十年过来了,每个人的机遇不同,但大家都是尽了全力。”78岁高龄的郑小明在回忆过往峥嵘岁月时这样说道。
从中学里拿到第一把金工实验室的钥匙开始,郑小明之后的人生就与实验室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上个世纪70年代,寻找科学有效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而他和同事们的众多研制成果,填补了我国催化剂领域中的不少空白,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科学大会奖、多项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成为了助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一剂“催化剂”。
“英雄主义情怀和与坚定信仰是不竭动力”
“当时苏联人造卫星已经上天,我幻想有一天能开着自己设计的卫星到月球上去考古。”这是中学时的郑小明最初对理想的直白描绘。
郑小明的高中在杭州第二中学中渡过,当时学校刚刚建起一个金工车间,老师把钥匙交到他手上,趁着这个机会,他把里面的锉刀、钻床、台钳等“十八般武器”样样都“玩”了个遍。沉迷实验的他曾和同学跑到杭州南高峰的蝙蝠洞中,用线团做引路,拿着手电筒,爬进去淘蝙蝠粪,一畚斗一畚斗拿回来,和石灰拌匀后自己蒸制氨水;他还用过电池的碳电极棒磨尖了做成弧光灯。“当时好几次做实验把衣服烧了几个洞,外婆总是骂我。但杭二中开放的风气和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让我之后的一生都受益无穷。”
1959年,郑小明成为新杭大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化学系学习;因缘际会,后来他也成为了杭大的最后一任校长。入学一年后,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到来,物质资源馈乏,但并不影响精神食粮的汲取,泡图书馆成为郑小明的一大消遣。苏联作家阿札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至今让他印象深刻,他说:“书里讲述了一批苏联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建设输油管道,里面有很多对党忠诚的英雄人物……这种精神鼓励着我不断努力和坚持,党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做科研最重要的不是物质基础,而是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献身精神。”
1963年,郑小明跟随金松涛教授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当时金松涛教授提出了分子间存在第四种力——“选择性分子间作用力”,是以郑小明的本科毕业实验结果为实验依据的。他说:“二十年后,法国化学家莱恩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超分子化学’的核心部分‘分子识别’的几个要点,和我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结论几乎一模一样。这是我迈进科研的第一步,也算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了。”
在科研道路上“一路狂奔”
本科毕业后,郑小明留在杭大化学系当老师。60年代,部分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实行外交封锁,国内的实验仪器质量不如人意,总是需要修补,郑小明说:“来来回回修几次,反而把仪器的原理都搞清楚了。我有一个习惯,什么东西只要经过我的手,它总要有点改进,搁现在就是叫创新。比如,原来有个实验是在两个烧瓶之间互相倾倒液体进行反应,无法精确控制时间,我把它做成一个人字管,一晃动就可以混合好开始反应,把实验误差从1秒提高到0.1秒。”
在国内确良衬衫流行之初,国内的涤纶工艺是用碳酸镉作为转位催化剂,碳酸镉有剧毒,很多工人因此中毒。他想这么毒的东西,能不能换个催化剂。就这样,在杭州群力化工厂,郑小明带着一群聋哑工人开始了研究,中间经历过实验中的突发爆炸、反反复复的测试和不断推倒重来,最终形成了“涤纶合成新工艺”,成功地用锌替代了镉做催化剂。他说:“新工艺一出,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学习取经,这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成功的科研成果。”之后攻克的项目一个接一个,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
“四十岁之前,我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1978年,杭大化学系组建催化研究所,郑小明为节省经费,跑遍上海、杭州等地收集废弃的工业边角料和旧货器材,施展自学的钳工、电工、管道工、泥工等十八般手艺,自己动手设计安装反应炉装置。为了获得科学的数据,郑小明和研究人员开动五六个反应炉同时评价、反复检验,常常通宵达旦。催化剂制成后,还要进行1000个小时的寿命测试。1974年除夕,正当别人举家团圆时,郑小明却为了测定产品寿命,一个人在实验室的反应炉前忙碌着,直到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射进实验室,郑小明的试验也取得了突破。就这样,郑小明带领同事研制、开发了用于各种工业和环境保护过程的催化剂十余种,大多已在工厂推广应用,性能均达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同时还建立了一条年产二三十吨环境保护催化剂的生产线,产品远销日本。
1987年,48岁的郑小明仍旧在科研道路“一路狂奔”,丝毫没有要慢下来的意思,他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日本北海道大学,与日本田部浩三教授合作进行固体酸碱催化剂的研究。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我那个时候基本上是起早落夜,
间歇地做实验,在实验室里干到干不动,回宿舍躺下就睡觉,醒过来再接着做实验。那一年时间,我差不多完成了相当于日本四个硕士生一年的工作量。”郑小明在一年时间内发现同一固体催化剂上同时存在酸催化中心和碱催化中心,而两种中心可协同催化反应,、在该研究领域中发现了新方向。
“我有幸生长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这一辈子在激情和奋斗中度过,真是值了。”
(文 杨金/图 朱原之 部分来自受访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郑小明:“这辈子在激情和奋斗中度过,真是值了”
- 上一篇:彭淑牖:为生命多开一扇窗
- 下一篇:李兰娟:科研创新 永无止境
相关推荐
- 浙江大学-浦发银行分布式金融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到浙江大学调研区块链研究工作
- 潘云鹤人工智能科教基金成立
- 浙大科学家发现泥沙颗粒输运背后的力学机制
- “学在浙大”2.0教学平台发布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再派14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 行读党史|浙大传媒:唱支红歌给党听
-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在浙江大学成立
- 校领导赴上海市调研并看望选调生校友
- 2020浙江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教育治理暑期线上夏令营举行
- 浙江大学7人医疗专家组出征意大利
- 建筑设计院智力与科技援助西藏比如县
- 学校主要领导讲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 抓住“兔耳朵”解密催化反应“黑匣子”,成果登《科学》
- 杭州市卫健委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非直属附属医院
- 杨帆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论文揭示TRPV1蛋白质三维构象在活细胞中的动态变化过程
- 长三角产业地域分工“比较优势”还是答案吗
-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 我校胡铭教授获评“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
- 浙江大学首届“国际学生招生宣传大使”评选顺利举行
新闻公告
- 浙江大学召开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 03-15
-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林俊德教育基金成立 03-14
- 浙江大学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暨院级党组织书记例会 03-12
-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成立 03-11
- 浙江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综合招聘会举行 03-10
-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浙江大学局校合作工作推进会举行 03-10
- 浙大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举行 03-07
- 浙大师生沉痛悼别程家安同志 03-05
高考招生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5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浙江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