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尤延铖:守初心,为空天动力发展探路
5月13日,《科技日报》第五版刊发《尤延铖:守初心,为空天动力发展探路》的人物深度通讯。该报通过专访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尤延铖,讲述他科研报国的事迹。报道说,“‘国家的重大需求,一直指引着我们科研的方向。’从业10余年,尤延铖一直坚守着这一信念。”“国家守护空天安全的战略愈发重要,我们追逐更高速度的梦想也不会停歇”。
(宣传部)
相关链接:
尤延铖:守初心,为空天动力发展探路
本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欧阳桂莲 杜 筠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中国新时代青年,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值此,本报专访了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尤延铖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付昊桓两位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希望他们科研报国的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努力奋斗,成为新时代的栋梁。——编者
2019年4月,他带领团队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发射成功,从而让我国迈出了可回收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2019年10月,他带领团队研制的高速无人机“南强一号”实现首飞;
2019年12月,他带领团队研制的“翔安一号”500kg级自旋翼飞机完成技术验证……
他,就是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先进空天动力研究团队负责人尤延铖。前不久,这位80后教授荣誉簿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还没顾上跟周围人分享获奖喜悦,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国家的重大需求,一直指引着我们科研的方向。”从业10余年,尤延铖一直坚守着这一信念。
敢啃“硬骨头”,源于少年航空航天梦
21年前的5月,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那一年尤延铖参加高考。“当年炸我们使馆的飞机是美国生产的,而我们的烈士遗体竟然还是用美国制造的大飞机运回来的。”他回忆说。
那时,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国防工业的信念,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尤延铖的心里。高考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航空航天专业。
2008年底,尤延铖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赴德国宇航中心空气动力与流体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三年后,他谢绝了该研究所的挽留,毅然回国。
在他心中,“国家”二字力重千钧。“航空航天是一个和国家战略与祖国命运密切相连的行业,虽然德国的平台更广,实验条件更好,但在那里我所做的研究都无法转变为我们国家所用的技术。所以,我出国前就已下定决心要学成归国。”他说。
2012年回国后,尤延铖来到厦门大学,以一张办公桌为起点,开启了先进空天动力的研究之路。
组合动力是当今各航空航天强国竞相角逐的技术焦点,更是空天推进技术领域研究的难点。尤延铖团队一开始就确立了“带翼回收火箭”这一设计概念,旨在给火箭“插上翅膀”,开创带翼回收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研究先河。
由该团队研制的“嘉庚一号”火箭,正是为组合动力系统研究进行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简单来说,就是在火箭上做一场空气动力学实验,以验证其首创的双乘波一体化布局在高超声速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上的性能,最终目标是把民航飞机速度提高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全球直达。
“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大胆技术创新。”源于少年的那个航空航天梦一直在向尤延铖招手,他和团队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
与时间赛跑,多年飞行航程可绕地球30圈
“90秒准备。”
“40秒准备。”
“倒数5,4,3,2,1。”
“发射。”
2019年4月,“嘉庚一号”火箭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成功发射。在寒风凛冽的发射场,穿着厚厚军大衣的尤延铖心绪难平——攻关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太多的艰难险阻。
2015年和2018年,团队遭遇了两次申请重大平台项目的失利。“最难的地方就是从无到有,评审专家们多数认为在厦门大学这样一所综合性高校,平台的定位、工科的积淀、团队的稚嫩等都无法承担起航空航天类重大工程研发的重任。”尤延铖回忆说。
许多工程测试和大型加工制造条件校内都不具备,团队成员只能不断辗转于各个城市的设计所、加工中心和试验现场。
“尤老师一个月的飞行次数可高达24次。”赖凌宇是团队的行政秘书,她笑称尤延铖是“空中飞人”,自2012年以来,尤延铖已累计飞行676航次、122万公里,足足可绕地球30圈。为了按时完成项目,他们与时间赛跑,将机场的航站楼、工厂的休息间、试验场的荒郊野外都变成了团队的工作室。
在尤延铖看来,一个优秀的航空航天人不仅要具备科研硬实力,还要具备抗压抗挫等软实力。
“他非常非常拼,经常工作到深夜。印象最深的是‘南强一号’试飞的前一天晚上,尤老师和吴了泥副教授讨论到凌晨两点多,我当时脑子都转不过来了,尤老师还是很清醒。四点开始,他还要顶着巨大压力指挥全天的试飞工作。”团队成员曲文慧如是说。
“可以说当时全部神经都是紧绷着的,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松懈。哪怕是1%的隐患,都有可能导致试飞取消甚至试验失败,这个后果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虽时过半年,但回忆起这个情景,尤延铖的语气还是略带紧张。
做科研就像打篮球,不能孤军奋战
尤延铖与他的第一位硕士生李怡庆相识在2012年夏天。屡屡受挫的李怡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尤延铖发了一封邮件。“在被拒绝了很多次之后,自己挺惶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李怡庆感叹说,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年轻的教授很快就回了邮件。
通过几次电话联系,尤延铖约李怡庆见面,在厦大西村的马路牙子上,这位年轻的教授,耐心地为这位素昧平生的学生,讲述了他的空天报国梦,并为他指明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研制“嘉庚一号”的过程中,面对“枯燥无味”的科研生活,李怡庆曾向尤延铖抱怨:“我们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尤延铖笑着回答他,“等有一天你研究的东西飞上了天,你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了。”
“嘉庚一号”的一飞冲天,打开了李怡庆多年的心结。“我终于明白,尤老师真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追寻心中的梦想,从来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永远都是朝气蓬勃,矢志不渝。”李怡庆说。
原来只打算读到硕士的李怡庆,现在博士毕业,也走上了教师岗位。这些年,尤延铖的人格魅力、处事风格和工作态度,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的“李怡庆们”。
科研之余,尤延铖还是一位运动达人,喜欢篮球和游泳。“做科研就像篮球运动,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个团队,互相信任、彼此欣赏,朝着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谈到团队,尤延铖满脸自豪。
尤延铖坦言,“嘉庚一号”“南强一号”“翔安一号”这些听起来似乎很闪亮,但耀眼不是目的,核心是验证关键技术,并把这些技术转化应用到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上,“国家守护空天安全的战略愈发重要,我们追逐更高速度的梦想也不会停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科技日报:尤延铖:守初心,为空天动力发展探路
相关推荐
- “知无央,爱无疆”在战“疫”中闪耀 ——厦门大学各地校友投身战“疫”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厦门柔性电子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揭牌成立
- 我校两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 与国同梦 与梦同行——我校教师奏响三部曲 共迎新中国70华诞
- 学校召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宣贯会暨全校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会
- 我校组织陈嘉庚奖学金院校联盟师生赴陕西开展社会实践
-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与贵州省能源局洽谈合作
- 我校党委党校第152期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班举办
- 第七届“中国日”文化节举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拉开帷幕
- 临汾市领导一行来校座谈交流 共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 学校收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型号办公室发来的感谢信
- 航空航天学院精心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平台
- 致敬身边好老师
- 学校召开2019年校情通报会
- 【青春实践路】药学院连续四年开展“医药百乡行”社会实践活动
- 社会各界深情送别张乾二先生
- 《厦门大学报》多篇作品获2018年度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 铜陵市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小手册
新闻公告
- 附属翔安医院器官移植8个月突破50例 08-26
- 我校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08-26
- 铜陵市代表团一行来访我校 08-26
高考招生
- 厦门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4
- 厦门大学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