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共话多学科交流与青年学者成长
新闻网讯(通讯员杨世杰、王建)11月9日,我校举行“多学科交流与青年学者成长”座谈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马费成作为座谈嘉宾出席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与会,来自校内青年学术团队及其他高校的百余位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活动。
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科教师青年学社主办,分为嘉宾主题发言和互动交流两个环节。
在主题发言环节,邓小南、赵鼎新、马费成分别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学术心得。赵鼎新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在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阐述了多学科交流的可能性和前景。他认为,“多学科”不单单是一个人为提出的概念,而是学者在对自己研究逐渐深入的前提下自然延伸的结果。学者要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好的问题一定涉及跨学科的思考。
邓小南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感受,认为多学科交流可能要首先从不同学科的特点出发,多学科交流不是要“抹平差异”,而是学科间的强强对话,行成一种渗透性的影响。真正引领性原创性的研究,可能就是在学科融通交互中诞生的。她介绍了北大文研院创办以来的学术理念,认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关键是造就、依托一流的学者。
马费成则从积累、问题、方法、合作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多学科交流的看法,认为要注重积累,通过阅读扩大多学科理解,通过提出好的问题带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此外,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者需要尽可能的掌握新工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而这本身也是多学科融合的结果。
在互动交流环节,三位座谈嘉宾就“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之下,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区别”,“青年学者和老一辈学者做学问的区别”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培刚认为,座谈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真诚、纯粹、兴趣、厚积。三位嘉宾对学术的追求,给青年学者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主持人、历史学院教授魏斌认为,青年教师需要处理好长远学术目标与现实学术机制之间的平衡关系,坚持学问理想,努力承续和发扬珞珈山的优良学术传统。
据悉,武汉大学文科青年教师学社由青年教师自发组织成立,学社宗旨和目的是聚集校内文科青年同仁,切磋学问,推动多学科交流。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为学社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目前已举办“学科对话”座谈、跨学科读书会等多次活动。
(供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陈丽霞、周丽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学者共话多学科交流与青年学者成长
相关推荐
- 【停课不停学】线上讲座分享混合式教学创新理论
- 校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
- 【党旗飘飘】经管院学生党员的战“疫”情
- 【新华网】冯天瑜推出新版《张之洞评传》
- 【科研战“疫”】新闻传播学者共论历史大场景下的疫情传播
- 感恩有您,我校举行2019年教职工荣休仪式
- 百余名中外专家聚焦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 毕业典礼牟天昊同学发言: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 武汉大学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员顺利返校
- 陈锐志团队三夺室内定位比赛冠军
- 王连荣课题组揭示细菌DNA磷硫酰化修饰位点选择新机制
- 【一线传真】提升高端医学教育的“国际维度”
- 【战“疫”故事】武大校友:涓滴成海 共克时艰!
- 钟波团队抗病毒免疫与自身免疫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 4项成果获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 于丹团队助力金湖现“水下森林”
- 新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和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
-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更名为社会学院
- 武大口腔专家为非洲患者“隔空把脉”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学校举办主题教育第七、八次集体学习会
新闻公告
- 校长窦贤康检查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 10-03
- 汪成课题组在三维共价有机框架取得新进展 10-03
- 教育部来校调研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10-02
- 历史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10-02
- 后勤保障部党委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伟大抗疫精神 10-02
- 我校师生举行庆国庆升旗仪式 10-01
- 郑传寅40年戏曲民俗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09-30
- 百余人线上交流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 09-30
高考招生
- 武汉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6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1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武汉大学2009年部分外语专业单独招生简章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