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华侨华人赛会志愿者:“冬奥有我,不容错过”
与谢惠珊一起迎接这场雪的,还有27名在京高校华裔留学生。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印度尼西亚籍华裔留学生谢惠珊,入选了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
“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遥遥地呼唤着她。鳄鱼、热带“跳鼠”、小河里的青蛙和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勾画了谢惠珊对故乡的印象轮廓。后来,她到重庆留学,在拥挤的人群里,她从大屏幕上看了一场毕生难忘的奥运会开幕式。再后来,她来到那场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雪花从这座“双奥之城”的上空飘落,在她眼前铺展开一片广阔的世界。
与谢惠珊一起迎接这场雪的,还有27名在京高校华裔留学生。他们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学校,将在“鸟巢”“冰立方”“冰丝带”等10个北京冬奥会场馆提供志愿服务。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北京冬奥会华侨华人赛会志愿者。
28名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8所学校的华裔留学生,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在严格、细致的培训后,他们将在2022年2月4日至20日,坚守 “鸟巢”“冰立方”“冰丝带”等10个北京冬奥会场馆,为各运动项目运动员、观众和媒体记者提供志愿服务。 受访者供图
梦的起点
遥远的印尼西加里曼丹,谢惠珊住在唐人街。那里与中国南方的故乡别无二致,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还有除夕晚上的团圆饭,总摆着整条的鱼,寓意 “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放鞭炮、给长辈拜年,每家每户都摆一盆梅花,挂满金币和红包。
谢惠珊是三代移民,在印尼的时候,一家人只说客家话,不会讲普通话。她父母从未回过中国,也不会写汉字。刚到中国,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非常困难,前两年一直在补考。”回想在重庆师范大学读新闻系本科的经历,谢惠珊仍会叹气。适应语言,适应天气,还要适应老师讲课时突然带出的重庆方言。她总要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去学习,寒假、暑假也都用来学习。那是在2006年,网络也不是很发达,学习内容只能用笔来记,考试紧张的时候,早上4点就要起床复习。
但那段大学时光,给谢惠珊留下了闪光的回忆,也在她心底埋下了参与奥运的愿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到处都环绕着《北京欢迎你》的旋律,谢惠珊和同学们挤在图书馆的大屏幕前看开幕式,“好壮观,感受到了那种隆重的、伟大的感觉。看的时候,学生们一起呼唤,我也跟着热闹起来。”远在重庆,谢惠珊没法参加奥运会的活动,那时候,她就在想,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呢?
如今,在北京读研的谢惠珊与冬奥会不期而遇。对于她来说,这是“不能错过的机会”。
2022年1月25日,谢惠珊在五棵松体育馆培训。 受访者供图
“梦想就要实现了”
除了谢惠珊,一起参与本届冬奥会志愿服务的,还有27名在京高校华裔留学生。
留学生杨威觉得自己很幸运,北京冬奥会期间,他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志愿者同学们,将在五棵松冰球馆提供志愿服务。
一块四角半圆形的场地,分为攻区、中区和守区,四周围着界墙。站在冰球场上,杨威感到熟悉。他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打冰球,通常,他会站在队伍的右前方,那是一个进攻位,穿着双刃冰刀的冰鞋,加速滑行、转弯、传球、射门、得分。
杨威的父亲来自山西大同,母亲是重庆人,他们在美国攻读了硕士并定居在新泽西,杨威不到两岁就跟着父母去了美国。和周围人家不太一样的是,一年四季,杨威家的门口总挂着灯笼。每年春节,父母都要带杨威和弟弟去唐人街,跟华人朋友们热闹热闹。街上有金红的舞龙舞狮, “特别有中国的感觉。”
接到冬奥会志愿者入选通知的信息后,留学生岑冠浩打开电脑,从开幕式开始,完整地回看了一遍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他觉得心里有个地方动了一下,很多感慨涌了上来。
他喜欢待在中国,在这里,自己与周围人没什么不一样。回到中国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汉语等级考了6级,是最高级。而三年过去,讲了多年的西班牙语已经快要忘光。
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岑冠浩正在放暑假,他和外婆在广东江门老家看开幕式,电视屏幕上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绚烂的烟花从鸟巢上空升起,将夜晚照得亮如白昼。
奥运会结束以后,他跟着父亲来了一趟北京,在鸟巢、水立方转了转。他心想,什么时候能去奥运会现场看看呢?如今,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
2021年12月18日,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华侨华人志愿者杨威(中间)和谢惠珊(右一)在水立方体验冰壶运动。 受访者供图
“冬奥有我”
作为一名赛会志愿者,除了了解冬奥会的各类竞赛项目之外,更要掌握赛场上的礼仪风俗和医疗急救知识。
岑冠浩将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负责各国记者招待工作。他和学校里的其他志愿者一起参加了冬奥组委开展的培训课程,上午,志愿者们学习礼仪、医疗、残障人士帮扶等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下午,他们进行实操演习,由专业老师带领模拟冬奥会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岑冠浩牢牢记得每个国家的风俗礼仪,“因为我们会和各个国家的记者打交道,所以熟悉每个国家的风俗礼仪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比如见到泰国记者的时候,我们可以双手合十向他问好,这样人家就会感到亲切。”
除此之外,志愿者们的培训课程还涵盖了项目设置、运动基础知识、文化生活知识、法律常识、志愿服务通识、心理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比如,在面对冬残奥会运动员时,不要太主动,在帮助对方之前先问一句:你需要帮助吗?
出于对疫情防控的要求,志愿者们常常会用一个特殊的手势来代替握手、拥抱,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将手掌贴紧左肩。这个手势叫做“冬奥有我”。
成为一名合格志愿者的最后一步,是要通过严格的答题考核,内容覆盖英语的日常运用、防疫相关规定、场馆分布、心肺复苏及一些医疗急救知识等。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28名北京冬奥会华侨华人赛会志愿者们都充满了信心。
原文链接:新京报客户端
(责编:孟婍、陈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北京冬奥会华侨华人赛会志愿者:“冬奥有我,不容错过”
相关推荐
- “九〇后”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孙晓丹 用“小清新”讲好“大道理”
- Tu?i tr? - tu?i c?a nh?ng ?am mê
- 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预评估学院工作布置会
- 学校召开第八届教代会第七次专题
- 当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秘辛
- 自动化学院魏清阳副教授团队在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会斩获金奖
- 学校举办“校长面对面”主题交流活动暨第227期团校结业典礼
- 学校开展2020年师德榜样和师德先锋评选活动
- 我校成功举办“燃动青春,助力冬奥”——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百所高校宣讲活动
- 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研究生招生直播咨询会成功举办
- 学校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十届十次会议
- 今天起北京多所高校学生陆续返校
- 第11届“北科标样杯”、首届“北科-钢研杯”研究生金相实验分析大赛在我校举办
- 我校8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第五个国家安全教育日 北科大树立安全意识筑牢安全防线
- 助推“碳中和”国家建设——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
- 逐梦青春 做奋进有为的北科人
- 我校在2021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中获得佳绩
- 相聚可期,北科等你 ——学校举办建校68周年“云校庆”系列活动
- 2021年研究生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成果进行校级评审展示
新闻公告
- 打好配齐建强“组合拳” 锻造铸魂育人关键力量 03-17
- 校领导带队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及工程施工进展 03-16
- 绘就“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齐心协力助推思政课建设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学生座谈会 03-15
- 学校召开2022年纪委(扩大)会议 03-14
- 冬奥会闭环志愿者圆满返校 03-13
- 海淀消防开展消防安全服务进校园活动 03-11
高考招生
- 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科大国际本科3+1第七届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