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秘辛
新华社成都5月4日电
绘制3D藏宝图、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迹……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刘志岩近日告诉记者,从2016年至今约有5万件文物出土,这不仅是科学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是多学科“黑科技”合作的结晶。
这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地球物理探测绘制3D藏宝图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一首关于江口沉银的民谣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流传了300多年。相传,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在彭山江口处战败船沉,有1000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
根据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江口沉银遗址的面积约有100万平方米。对考古队而言,不可能把100万平方米的面积都发掘开来,每年只能选择约1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发掘。怎样确定发掘范围,文物富集区在哪儿,传说中能“买尽成都府”的宝藏到底在哪儿?这个时候地球物理探测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早在2016年底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时,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多家单位,就组建了“江口沉银”水下科技考古研究团队。
在3个年度的时间内,该团队采用水上电阻率成像法、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两栖雷达、航空磁法等探测技术,绘制出一幅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3D藏宝图,并对超过5万平方米的文物埋藏重点区域进行了精确探测,为摸清遗址分布范围、确定古河道的准确位置、掌握水下文物分布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3D藏宝图使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有的放矢,节省了很多时间和人力,它的准确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江口沉银遗址考古执行领队郑喆轩说。
这是发掘出水的“蜀世子宝”金印局部(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出土金银文物上演变形记
“江口出土文物大多是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在水下埋藏了300多年,被砂岩卵石等挤压,‘病害’主要是变形,因此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恢复文物原本的形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鲁海子说。
鲁海子介绍,对江口文物的保护修复主要采用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现代科技“看片子”,再通过传统技艺“动手术”。
比如对一只严重折叠积压的银碗,首先利用X探伤仪,发现文物内部存在的折痕、裂隙、银碗碗心的文字;超景深显微镜对银碗底部“尹思”二字的精细测量,为初步判断其錾刻工艺提供了依据。用SEM扫描电镜对文物“金帽顶”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析,能够提供顶端爪钉焊接材料的元素成分,有助于配制补焊材料。
最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通过老一辈手艺人的言传身教,以纯手工的方式,还原文物制作流程,做到“原工艺、原材料”修复文物。
这是发掘出水的“蜀世子宝”金印(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还原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运动轨迹
“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体现了多学科融合与多部门力量的整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映福说。
据了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与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多学科研究。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最近启动的合作,就是运用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对江口沉银遗址文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如果这个项目研究获得成功,江口文物从沉入水面那一刻起到现在这300多年来的运动轨迹和空间分布,就都能搞清楚。
“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将同时促进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杨兴国说。
这是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现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原文链接:新华网
(责编:孟婍、陈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当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秘辛
相关推荐
- 我校何战兵教授团队实验发现一种新的准晶准单胞
- 学校与中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北科大圆满完成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
- 在京高校线上教学时间公布,最早17号开课
-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 中央主题教育第十一巡回督导组调研座谈会召开
- 我校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 我校4位教师分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青年教学名师奖
- 党委书记武贵龙带队调研昌平创新园区疫情防控、返岗复工与项目建设情况
- 奉科技以立校 育强国之栋梁
- 我校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再获佳绩
- 北京科技大学等在合金系中发现新的固体物质形态
- 适度远离手机,助力学生的注意力回校园
- 中建—大成党委书记、董事长许涛一行到我校开展合作交流
- 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年会在京举行
- 创新新媒体工作模式,主动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圈朋友圈生活圈
-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
- 武贵龙书记讲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 学校与湖南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我们已经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闻公告
- 打好配齐建强“组合拳” 锻造铸魂育人关键力量 03-17
- 校领导带队检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及工程施工进展 03-16
- 绘就“大思政”育人同心圆 齐心协力助推思政课建设 03-16
- 学校召开2022年春季学期学生座谈会 03-15
- 学校召开2022年纪委(扩大)会议 03-14
- 冬奥会闭环志愿者圆满返校 03-13
- 海淀消防开展消防安全服务进校园活动 03-11
高考招生
- 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北科大国际本科3+1第七届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