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天文系举办首期“天问”论坛
清华新闻网11月18日电(学生记者 何思萌 摄影 霍元东 张佳伟 皇甫硕龙)11月15日晚,由清华大学天文系主办的首期“天问”论坛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天体物理学家林潮,清华大学天文系主任毛淑德,生命学院教授朱听,“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郝景芳做客论坛,就“系外行星与地外生命”主题展开讨论。
论坛现场
林潮从人类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的系外天体“奥陌陌”切入,通过分析该天体自身运转及轨道变更过程中提出的“飞船说”“星云说”等设想,论证了太阳系外普遍存在流浪行星及冰彗星,并指出地外生命存在具有可能性。林潮说:“过去三十年的发现,让系外行星从概念走向现实,虽然缺乏直接证据支撑,我们还不能肯定到底地外生命是否存在,但至少可以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给出有无地外生命的探测结果。”
在访谈环节中,与谈嘉宾就“生命的定义”“镜像生物学”“费米悖论”“科幻与科学的关系”等经典或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林潮坦言,科幻是他开启天文科学研究最初的动力。朱听认为科学与科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他也正在撰写一部科幻小说。科幻作家郝景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曾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科研经历为她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费米悖论”,即“为什么迄今为止外星人还未来到地球?”的讨论中,科学家与科幻小说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朱听认为,宇宙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行星的位置轨道的参数都在变动,与此相关的文明想要发生交集属极低概率事件;郝景芳则认为,从生命诞生到文明形成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而宇宙太过广袤,点对点的访问距离甚远,宇宙还太年轻,还没有文明进化到可以轻松完成宇宙航行的程度。
嘉宾分别发表自己看法
在观众提问环节中,来自各院系的同学、在读高中生就“天文研究过程中交叉学科沟通”“地外生命及其行为定义”等问题向嘉宾发问。朱听以个人经历回应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本科读的是工程力学,后转研究生物,至今仍受用于早年学习的物理知识。”郝景芳以自己在天体物理、小说写作、经济分析、儿童教育等多元领域的跨界经历鼓励学子勇于“交叉”,培养跨学科思维。
学生提问
中小学生认真聆听
本次论坛吸引了500余名清华师生、中小学生及天文爱好者参加,3800余人通过网上直播观看了本次论坛,实现了“引导大众了解天文、鼓励青年人研究天文”的初衷。“天问”论坛将持续举办,以期更好地传播天文知识、弘扬科学理念。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 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清华大学天文系举办首期“天问”论坛
相关推荐
- 清华师生纪念王步高先生逝世两周年
- 【学风建设年】院系代表、社会学系王天夫在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大会上的发言
- 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江莉莉一行访问清华大学
- 清华环境学院“壮阔七十年”——“闻道天涯”学生海南自贸区发展之道调研支队社会实践纪实
- 美国工程院院士大卫·威斯勒做客航院学术人生讲坛畅谈在学校学不到的工程学知识
- 【在线教学进行时】杨斌、彭刚组织召开教学管理工作会
- 【微观清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之亲历者记——柳百成:留学岁月照亮我的人生
- 【在线教学案例分享】高互动小班沟通课的在线教学案例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清华大学2019年教职工文艺汇演举行
- 清华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成立慧凝工作室 助力学生提升沟通表达能力
- 【图片新闻】两强相遇 谁与争锋 清华与北大男篮比赛精彩纷呈
- 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在人民日报社颁奖
- 清华大学2019年研究生游泳联赛举行
- 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
- 清华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究院签约揭牌暨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研海试1”试验母船启用(内附视频)
- 清华大学化工系承办第十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
- 清华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主办首届“香港国际人工智能论坛”
- 薛其坤受邀访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 清华心理学系参与编写教育部《海外留学人员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指南》
新闻公告
高考招生
- 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清华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清华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