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导师致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同学们:
岁寒知松柏,患难识真性。2020年延长的寒假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寒假,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牵动着亿万同胞包括每一个同济人的心,延长假期避免人员流动、减少交叉感染是举国一体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
很多学生由于目前不能返校而感到焦虑和紧张,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研究生们,面对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急切地想要尽快完成实验和论文的心情,作为你们的导师,我们都知晓和理解。
疫情防控关乎每位同学的健康利益,我呼吁大家暂时不要返校,配合学校的防控工作,等待学校通知。当前正值返程返工高峰,要警惕返校途中的被感染风险。提前返校不仅会给自己、也会给其他师生带来极大的风险,不返校是对自己、对同济、对社会负责,这是我们同济人应有的担当和应尽的义务,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同舟共济”。
同舟共济是镌刻在同济人骨血中的精神,只要国家和社会需要,同济人就在!今时今日,面对险峻的新冠疫情,已有3批、共一百多名同济人参加上海援鄂医疗队,逆行武汉;还有数不清的留守在上海、奋战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的同济人。吴孟超校友曾说,我想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面对病人,他们放不下,便只能前行。他们选择了责任和担当,履行着白衣的神圣使命,也赋予“同舟共济”新的时代意义。
作为一个临床医学研究工作者,我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长期从事HIV病毒、塞卡(Zika)病毒及HIV痴呆症相关科研工作。同是RNA病毒,这些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也有冲在一线的冲动。当很多医学同仁包括同济附属医院系统医护人员在前线与病毒作艰险斗争的时候,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在后方,是否也能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方守恩书记、陈杰校长等学校领导对疫情防控高度重视,多次研究和布置学校疫情防控措施,亲自带队检查落实,防疫工作丝丝入扣。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食堂、校医院、保卫处、学生社区各位老师迅速应对,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严丝合缝,不遗漏一处细节,为师生健康筑起一道道坚实屏障。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师生健康安全,是贡献!
2月3日,火神山医院正式接诊患者,雷神山医院建设也即将完成。这两座医院的设计和建设凝聚着许多同济人的力量和汗水。不眠不休,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是贡献!
赵旭东教授参与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的编写,他与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合作的《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近日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拟首印10万册,赠送给湖北和上海市民。为大众的心理防疫筑牢坚实的堤坝,是贡献!
左为教授领衔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团队,牺牲春节休息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定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基因,研究结果并未按照惯例投稿,而是第一时间在BioRxiv平台上公开所有数据和程序代码,为的是让大家齐心协力,抓紧每一分钟阻止病毒的继续蔓延。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是贡献!
1月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正式启动新型肺炎研究专项项目,我们同济已有15个教授团队递交申请,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希望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是贡献!
同学们,在这个疫情防控的紧要时刻,增强大局意识,发扬“同舟共济”的精神,按照学校要求选择在家学习,做好自己和家人的防护工作,就是选择行动、选择担当、选择高尚,就是对防控疫情做出的最大贡献!
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学业和就业问题,学校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大家不因为疫情影响毕业和学位申请。原定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工作的各个环节时间点将会顺延;原定课程退补选、成绩复议、补考缓考、重修选课等教务工作全部顺延;由于疫情产生的对学业、答辩、毕业、学位、国(境)外交流不利影响,学校都将会协调解决。大家有任何困难和疑虑,请积极联络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沟通,我们一直都在。
目前,为了保护每一位学生,我们医学院已暂停所有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工作,我的一名留沪博士生面临着和大家一样的境况,实验正在最紧张的关头,需要争分夺秒,但鉴于目前的形势,我们还是选择了暂停,为她安排了其他不需要在实验室也能进行的工作。实验暂停,但学术探索不止。课题组可以通过在线会议等方式开展组会。今年毕业的同学可以梳理毕业论文的进展,包括已完成的部分、待完成的部分、预计需要的时间,制定研究计划;在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定期向导师汇报写作进展,通过邮件、微信等网络方式和导师沟通和线上指导;尽快完成初稿,以便返校后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的完善和实验数据的补充。其次,对照毕业要求,梳理论文是否达标、是否有待撰写或投稿的论文。非毕业季的同学可与导师联系,挑选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文献查阅,并撰写综述。
常看各种名家名人有冥想习惯,在清晨或深夜静坐独阅,把思绪专注于原始之初,在至静之中倾听内心,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与选择。苏轼在泛舟赤壁时曾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纵使微风不能纳入怀中常常拂面,鸟儿不能圈养笼内独自占有,但能够路过美景,感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是漫漫时光的一大乐事。孔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这个相对孤独的寒假, 静思量, 不受干扰地规划一下学术和科研。一年之计在于春,望大家制定好学习目标和计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向每一位奋战在战“疫”一线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逆行只为我们的平安,让我们尊重他们无私的付出, 以他们为榜样,选择坚守和担当!我们骄傲,我们是同舟共济团队!
让我们静待春和景明,济食济景与共!
同济大学医学院 郑加麟
2020年2月5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同济导师致学生的一封公开信
相关推荐
- 学校召开本科招生工作2019年总结会暨2020年部署会
- 186名“双龙”队员核酸检测全部阴性,今日下船回家
- 同济大学院校研究数据分析系统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年度技术创新奖”
- 我校共同承办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
- 同济大学又添一所附属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揭牌
- 附属同济医院获“肝胆胰外科ERAS标准病房”授牌
- 同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本科生“学术之星”、研究生“学术先锋”揭晓
- 主题教育 | 校领导班子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六次集体学习研讨
- 同济创新创业日暨“疫情下的加速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举行
- 台风“灿都”逼近,同济大学严阵以待,各校区设立突发情况应急处理队
- 同济大学第六届女教师论坛暨卓越女性颁奖典礼举行,多位同济女性获荣誉
- 融育才与育人 汇思政于课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课程思政“领航计划”建设纪实
- 同济大学自筹资金,紧急启动首批新型冠状病毒防治应急科研攻关项目
- 2021年同济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表彰暨师生座谈会召开,一批优秀青年和集体获表彰
- 雄安新区管委会向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来感谢信
- 同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专家研讨会召开,一批外语学科专家建言献策
- 同济大学8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 方守恩、陈杰赴虹口区调研,区校共同探讨深化战略合作
-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共话实验室未来新发展
- 聚人心、暖人心,做教职工的“娘家人”——校工会积极推进学校“温暖工程”建设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