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代表聚同济 共话土木工程中的大数据
9月22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协办的首届“土木工程中的大数据”研讨会在我校中法中心举行。上海市科委、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致辞。我校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教授、我校李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以及来自全国20个高校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Stephen Wu、孟德宇、史作强、倪一清、黄宏伟等13位专家作邀请报告,邀请雷鹰、王元丰、叶肖伟、姜绍飞等专家做会议主持。代表们分别来自国内外土木工程、数学和计算机等不同领域,围绕“土木工程中的大数据——机遇、挑战、实践和趋势”的主题,通过学术报告、交流、自由讨论等环节,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日本统计数学研究所Stephen Wu教授以“迁移学习在工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为题,从图像识别引入迁移学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其在工程结构建模中应用的思路和发展趋势,并以实例为参会者展示了迁移学习在样本数据较少时所拥有的优势,为工程结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德宇教授带来了题为“误差建模原理”的特邀报告,介绍了通过机器学习对误差变量建模的原理,并通过数个实例展示了其在信号恢复等方向的应用。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史作强教授为参会者作了题为“流形学习的偏微分方程方法”的报告,向参会代表深入介绍了流形学习中的偏微分方程,并对其工程应用作了展望和畅想。
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教授以“Bayesian methods for big data from spatio-temporal monitoring”为题,向参会者深入介绍了贝叶斯公式,“Bayesian公式虽然是数学,但它诠释的是关于思考的数学”。倪教授以粤港澳多个地标性工程的健康监测为例,为参会者展示Bayesian公式的应用和发展。
我校黄宏伟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隧道工程结构健康的智慧感知’的实现隧道结构病害的智能检测”的报告,利用无线感知网络(WSN)实现隧道结构病害的实时智慧监控;利用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多元数据融合模型,有效诊断隧道病害成因。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团队着眼于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健康监测,几位学者从不同途径对结构监测进行优化,包括了深度学习方法、稀疏学习方法及数据相关性统计建模,多角度地展示了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方法的优势。
我校李杰教授团队基于大数据技术,在第三代结构设计理论、随机结构可靠度分析、工程结构荷载等方向做了深入研究,结合多项具体实例,为参会者作了深入浅出地报告,并对大数据与土木工程跨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自由讨论环节由陈建兵教授主持,参会代表踊跃发言,指出“研讨会报告水平高,跨多学科、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是领域内的首个大数据研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建议保持跨学科交流研讨的特色,同时考虑创办期刊、举行暑期学校等措施,推动土木工程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参会代表积极申请承办后续会议,目前确定第二届、第三届会议分别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承办。
研讨会指导专家李杰教授、李惠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点评和总结。他们一致认为,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各个学科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传统的研究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满怀热情地拓展土木工程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边疆”,在巩固好传统的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寻求多学科交叉融合,大胆创新,合力推进对土木工程中大数据问题的实践,形成真正的源创成果。
最后,会议组委会主任陈隽教授发言。
日本统计数学研究所Stephen Wu教授以“迁移学习在工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为题,从图像识别引入迁移学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其在工程结构建模中应用的思路和发展趋势,并以实例为参会者展示了迁移学习在样本数据较少时所拥有的优势,为工程结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孟德宇教授带来了题为“误差建模原理”的特邀报告,介绍了通过机器学习对误差变量建模的原理,并通过数个实例展示了其在信号恢复等方向的应用。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史作强教授为参会者作了题为“流形学习的偏微分方程方法”的报告,向参会代表深入介绍了流形学习中的偏微分方程,并对其工程应用作了展望和畅想。
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教授以“Bayesian methods for big data from spatio-temporal monitoring”为题,向参会者深入介绍了贝叶斯公式,“Bayesian公式虽然是数学,但它诠释的是关于思考的数学”。倪教授以粤港澳多个地标性工程的健康监测为例,为参会者展示Bayesian公式的应用和发展。
我校黄宏伟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隧道工程结构健康的智慧感知’的实现隧道结构病害的智能检测”的报告,利用无线感知网络(WSN)实现隧道结构病害的实时智慧监控;利用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多元数据融合模型,有效诊断隧道病害成因。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团队着眼于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健康监测,几位学者从不同途径对结构监测进行优化,包括了深度学习方法、稀疏学习方法及数据相关性统计建模,多角度地展示了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方法的优势。
我校李杰教授团队基于大数据技术,在第三代结构设计理论、随机结构可靠度分析、工程结构荷载等方向做了深入研究,结合多项具体实例,为参会者作了深入浅出地报告,并对大数据与土木工程跨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自由讨论环节由陈建兵教授主持,参会代表踊跃发言,指出“研讨会报告水平高,跨多学科、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是领域内的首个大数据研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建议保持跨学科交流研讨的特色,同时考虑创办期刊、举行暑期学校等措施,推动土木工程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参会代表积极申请承办后续会议,目前确定第二届、第三届会议分别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承办。
研讨会指导专家李杰教授、李惠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点评和总结。他们一致认为,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包括土木工程在内的各个学科带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传统的研究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满怀热情地拓展土木工程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边疆”,在巩固好传统的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寻求多学科交叉融合,大胆创新,合力推进对土木工程中大数据问题的实践,形成真正的源创成果。
最后,会议组委会主任陈隽教授发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多学科代表聚同济 共话土木工程中的大数据
- 上一篇:“‘时代基石 国之重器’材料文化”主题活动在校图书馆开幕
- 下一篇:校领导访问香港
相关推荐
- 毕业学子竞风流(2021年)① | 文东:他把最深情的目光投向家乡
- 同济大学与福州市共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物理学院程茜团队发明“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早期肿瘤诊断无创精准
- 学校召开本科招生工作2019年总结会暨2020年部署会
- 同济大学与崇明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同济大学碳中和学院”“同济崇明碳中和研究院”
- 附属东方医院领衔编制的《医疗应急救援车载移动医院车辆管理要求》被列为上海市地方标准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团队荣获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创新组一等奖
- 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在同济大学揭牌,第一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关于中国公司治理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金融领域一流期刊《Review of Finance》
- “党旗下成长”同济大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报告会开讲,大中小同济人携手共上思政大课
- “同济人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专题展”揭幕,集中展示同济人为大桥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
- 同济大学第五届“卓越杯”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举行
- 2020同济新年音乐会再次奏响爱心乐章
- 同济大学“丰碑”国庆主题音乐会线下线上奏响,拉开学校2020年艺术节序幕
- 同济大学十六届杨浦区人大代表补选正式代表候选人协商产生
-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一行来访
- “中国精神”大讲堂第四讲“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线上线下开讲
- 我校举办《云腾龙跃,山乡巨变——同济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巡礼(2012-2020)》展览
- 学业发展与指导工作总结交流会举行,共促学生学业提升
- “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