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同济智慧”

这是10月24日无人机拍摄的港珠澳大桥收费广场(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港珠澳大桥如一道彩虹横跨伶仃洋——它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通道,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超过35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公里,桥梁长约22.9公里。寻常人不知道的是,在这座大桥技术最难的节点人工岛及隧道部分,处处体现了“同济元素”。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介绍,“同济啃的都是‘硬骨头’。”
人工岛筑成,同济带来核心技术

东人工岛好似“蚝贝”(图片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提供) 因为香港机场的标高及伶仃洋主航道要求的限制,港珠澳大桥必须采用隧桥模式,隧桥转换就得在汪洋大海中建设人工岛。构建人工岛用什么方式稳妥?传统的方式是海中选址围堰,抛石成堤,然后抽干堰内积水,筑建成岛,但这样会对附近水域的白海豚造成危害,且影响这条繁忙水道的航行,工期漫长;还有一种方式,先打桩,用挤密砂桩圈起围堰,抽干水然后再筑岛。同济学者马险峰在“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中的研究成果支撑了挤密砂桩设计中若干难题的解决。


隧道抗震,同济为其把脉
去年5月,港珠澳大桥隧道最后一节沉管——12米的最终接头成功安放,标志着大桥建设中难度最高的隧道工程难题被征服。




沉管预制车间 深不见底的伶仃洋,巨大的沉管万一下去了,这节跟那节不合接不上怎么办,接上了但漏水呢,刚接上好好的过些日子因为沉降又歪了呢?丁文其教授团队研发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可保证沉管对接严丝合缝、万无一失。
丁文其介绍,沉管隧道安装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大回淤、高水压、沉船、车辆荷载、潮水变化、地震、温度作用、混凝土收缩徐变等,都会影响到沉管隧道接头处的状况;还有结构受力、防水要求、止水带选型和施工对管节接头和节段接头的影响。2011年5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之初,丁文其团队承担的“沉管隧道接头张开位移量控制技术研究”也紧张开展起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丁文其多次前往施工现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了数百种组合工况下节段式沉管隧道的接头张开位移量,确定了管节与节段变形特性与张开量控制指标。
三个大跨度通航孔桥抗风没有问题 2009年开建的港珠澳大桥,桥梁部分很长,由于技术成熟,且采用工厂化预制海上安装的工法,工程进展神速。但是,海况复杂的茫茫伶仃洋上,主航道桥梁抗风是个问题。
港珠澳大桥有三个大跨度通航孔桥,包括青州航道桥(主跨458米双塔空间索面钢箱梁斜拉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跨2×258米三塔中央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和九洲航道桥(主跨268米双塔中央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它们在风高浪急的伶仃洋上是否能淡定从容,稳稳地把港珠澳三地通行的使命扛在肩上?

同济智慧开展一场史无前例的“地下穿针” 2017年4月10日,随着最后一项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的全隧贯通,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拱北隧道全长2741米,由海中隧道和城市地下隧道组成。其中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施工方法最特殊的是仅255米的拱北隧道暗挖段。拱北隧道土层软弱,富含地下水,承载力低,被称为“汉堡包”地层,就像“汉堡包”中的夹心肉一样。因为地面人流密集,加上地下水水位高,隧道断面超大、覆土超浅,地质条件复杂,暗挖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在熙来攘往的拱北口岸,隧道施工绝不能发生漏水和地面塌陷,无论何种方法施工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保证地面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同济大学胡向东教授说。
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胡向东与各方专家一起探索研究,最终敲定管幕冻结法。管幕冻结法是“管幕+冻结预支护、矿山法暗挖”的施工方法。其中,管幕是围绕隧道四周、沿隧道全长布置的大型钢管,以强筋健骨保护隧道施工安全;而冻结则是把钢管之间及周围土体冻结成冻土,形成止水帷幕。这段暗挖工程最终确定的管幕由36根直径1.62米的钢管组成,围成一个宽18米、高22米的椭圆形隧道开挖断面,其高度相当于7层楼的高度。

有了冻结法的支撑,开挖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如此超大断面超浅覆土的矿山法开挖隧道,势必采用“多层多部开挖、立体交叉作业”的开挖方法。把开挖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是开挖方案的目标,必须寻找最合理的分层分部开挖具体方案。同济大学黄宏伟、张冬梅团队承担了开挖方案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工作。张冬梅说,责任重于泰山,施工断面5米以上的地面就是车水马龙,谁都不敢大意。 根据研究结果,工程采用5台阶14部多导坑分部开挖作业。即把一个大洞分成了上下5层,每层划分2-3个小洞,总共14个小洞。14个导洞同步开挖,立体交叉作业频繁。每个导洞内还要分台阶、分工序组织流水作业,其组织的难度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为此,建设者们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通过试开挖不断优化施工机具设备组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动态调整施工步距等参数,逐步磨合出一套流水作业的顺序,交叉向前挖掘推进,边开挖边用钢材、混凝土进行支护封闭,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和隧道结构的稳定。
工程图复核,同济把的是技术总关口 去年3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徐伟收到一则短信:“随着最后一节沉管顺利安放到位,同济大学承担的港珠澳大桥岛隧结构施工图复核及相关的科研任务即将顺利完成。”


沉管预制作业 为何委托同济?原来,巨大沉管的深水安装是一道难题,荷兰一家世界著名隧道沉管公司曾同意派出26个专家提供技术咨询,咨询费开价1.5亿欧元,当时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当时,这家荷兰公司表示,衷心地祝福中国人能够自己研发这套系统。但是,“如果一旦不成功,再找我们时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中方决定争一口气,找自己的专家解决,最终任务落到了同济身上。于是,2012年开始,往返于工地、会议室就成为同济专家的常态,参加施工方案技术审查、研讨,孙钧已耄耋古稀,但提出意见和技术方案,条条精湛、丝丝入扣;团队成员对包括修改细则等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世界级工程负责是大家扛在肩上的光荣责任,徐伟介绍。
沉管安放,最后一节最难。难在哪?徐伟为记者画了一张图,说海底隧道呈坡度较缓的弧形,就像一张弓的弓背,全长约6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管节对接安装而成,包括28节直线段管节和5节曲线段管节,从东西人工岛两端相对安装。海底隧道的合龙口是保证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成功安装的最后一道关口,该管节的安装施工作业空间最小,龙口水流最急,对接位置的精度要求最高。该管节的顺利沉放安装施工完成,奠定了港珠澳沉管隧道施工成功的基础。白云教授研发的接头红外探水系统,解决了人进不了接头部分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监测的难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告诉媒体:“整个沉管隧道的施工安装过程,就是彰显国力的过程,我们运用了很多大国重器装备,集成了很多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应该为我们的同事点赞,更应该为我们的国家点赞。”大桥隧道建设中,同济孙钧院士和白云教授等十余次赶赴港珠澳大桥指挥部“望闻问切”。“每次看到同济大学的老院士坐在那里,我的心里就定定的。”林鸣说。

铺面加速加载试验APT系统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保驾护航
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面积约50万m2,钢桥面铺装工程规模巨大。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铺面加速加载试验APT系统,历时半年进行了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高温性能与疲劳性能试验和评价,模拟验证了港珠澳大桥钢桥面铺装15年寿命周期性能演变状况,验证MA/GMA沥青混凝土铺装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智能养护和智能交通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全景运营管理
针对传统管养因人员流动大、人员素质不一,养护质量可靠性差的问题,基于计算机视觉分析,实现病害的快速精准识别、及时有效修复、工作报告的自动生成。针对交通大数据、应急事件分析不及时、用户体验差,而且涉及一国两制三地路网跨境通行的问题,建设一套安全舒适、协调、人性化的智能交通组织及应急救援系统。
港珠澳大桥智能养护技术
港珠澳大桥智能交通技术
这一世界工程的背后,有着诸多同济人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最优秀的同济人。
孙钧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链接:
谦谦君子不老院士:同济孙钧!年过九旬,未曾想过“淡出江湖”!
【解放日报】港珠澳大桥今天开通!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背后有无数同济人的心血
朱永灵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
朱永灵 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现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作为这项“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朱永灵倾注了14年的美好年华。这14年,他积极协调沟通粤港澳三方,持续紧抓工程建设管理,提出并贯彻一系列科学、先进的建设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装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相关链接:2017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⑧丨14年心血浇筑港珠澳大桥
方明山 曾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
方明山 博士,曾担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1994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师从项海帆院士攻读博士学位。
徐伟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徐伟(上图右三) 教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工系,博士生导师。
相关链接:港珠澳大桥后天通车,这位幕后英雄让荷兰公司的漫天要价泡了汤
建设者中的同济人:
吴洪,同济大学1999届建筑工程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澳门)
柯家满, 同济大学1987级桥梁工程,港珠澳大桥观景山至香港口岸段设计经理
张世军,同济大学1984年道桥系,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部长
张顺善,同济大学1987届桥梁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长
吴清发,同济大学1988届地下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主管
李志宏,同济大学2008届桥梁博士,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主管
刘吉柱,同济大学1983年道桥系,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总工程师
钟辉红,同济大学2002届地下系博士,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总工程师
柴瑞,同济大学1990届桥梁系,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总工程师
王彦林,同济大学1995届地下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办副主任
……
港珠澳大桥是全球第一例集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大桥,建设难度极高,即使在国外顶尖桥梁专家眼里,它也是“全球最具挑战的跨海项目”。我校团队全方位支撑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大桥建设的各节点,无不彰显着同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同济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伶仃洋上筑起了中国“脊梁”!(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9&action=video&id=1291&t=show)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同济智慧”
- 上一篇:校党委举行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
- 下一篇: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校长一行来访
相关推荐
- 传统文化牵手AI,同济设计让进博会上非遗老字号“动”起来
- 永安之心,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亲历永安上村村民议事中心设计及建造过程
- “中国道路”第三课开讲,副校长童小华讲述“面向深空的中国航天与探月之路”
- 8名来自西藏自治区江孜县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附属东方医院成功接受手术
- 人文学院两位教授论文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十大推介论文”
- 2020年度杨浦区储备人才专场宣讲招聘会在同济举行
-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深化改革不松劲,内涵建设再加力,加快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 学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班子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
- 我校附属医院3位医生入选“上海好医生”
- 同济大学举行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
- 嘉兴市上市公司企业家“走进同济”考察交流活动举行
- 升国旗、唱国歌、告白祖国,同济大学师生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
- 2018年同济大学网络素养暨网络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校举行
- 同济大学出品的《李同保院士专访——以国家建设为己任》获评教育部“2020年教师风采短视频”优胜作品
- 一个支部就是一支战斗队——记“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
- 上海市防汛办一行来我校调研
- 民盟同济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平来我校调研
- 同济大学2020年学生军政训练总结大会举行
- 附属同济医院牵头的“人源神经干细胞治疗早发型帕金森病伴运动并发症的安全性与初步有效性评价”临床研究进入收官阶段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