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丁士昭教授获美国项目管理协会Linn Stuckenbruck“教育卓越奖”
近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19年项目管理全球大会上宣布,授予我校工程管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丁士昭 Linn Stuckenbruck “教育卓越奖”,以表彰他在项目管理教育领域作出的卓著贡献。
“教育卓越奖”旨在表彰在项目管理教学领域表现卓越,且致力于提高和加强项目管理高等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师。该奖于2017年首次颁发,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奖励一人,丁士昭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学者。这也是丁士昭继其团队建设的《工程项目管理》MOOC课程2018年荣获第一届PMI中国“项目管理优秀教育奖”之后所获的又一重要荣誉。
作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过去40年来,丁士昭带领团队奋力开拓工程管理这片处女地,推动工程管理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养出了一大批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上世纪80年代,丁士昭被公派到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进修、做科研,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所表述的“三控制”目标管理,即“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回国后,丁士昭倡导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身先士卒承担起全部讲课任务,推动项目管理“三控制”开始在中国落地。他与德国专家英格·维英克曼合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学引论》,成为我国第一本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材。
1988年,中国开始探索建立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建设部委托丁士昭举办监理工程师培训班。他担任主讲并组织编写相关培训教材。
1990年,他带领研究生,为上海地铁一号线自主成功研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这也是我国首套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
1991年4月,丁士昭领衔,在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所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研究的机构——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工程管理和建设监理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多个重大项目的咨询服务实践。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与工程管理研究所同步发展,研究所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融入到工程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
丁士昭还协助建设部建立了建造师执业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主持编写建造师培训教材,协助中国投资协会建立了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水平认证和考试制度。
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学科建设是龙头。在丁士昭的带领下,工程管理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建设经济、法规与项目管理”学科、“城市发展和管理”学科群的建设,成为这两个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
经过多年持续有力的建设,同济工程管理学科的建设成果引人瞩目。1999年,同济大学成为第一批通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的高校之一。如今,同济工程管理专业已获多个国际专业机构的评估认可。
丁士昭还一直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团队用心打造了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部级规划教材,还将优质的精品课程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脱胎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2014年开启了它的MOOC征程,目前已成功开展5期,并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累计吸引17余万人在线学习,受到热烈追捧。
丁士昭迄今已培养指导30名博士和90名硕士,其中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院士,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山东建筑大学10多位教授等一批专业骨干。他们在各项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中渐渐崭露头角,挑起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大梁。
正是因为培养出了一大批工程管理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丁士昭团队承担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项目管理重任,其中包括国内10多个大型机场的工程管理工作。“同济大学团队之所以能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与运营筹备进行科学有效的进度管控,得益于丁士昭教授领衔的工程管理研究所在工程管理学科方面深厚的积淀和众多成功的工程管理咨询服务实践。”有业内专家这样表示。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项目管理发展二十年成果发布暨高峰论坛上,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获“中国项目管理发展二十年(1999-2019)杰出教育贡献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经管学院丁士昭教授获美国项目管理协会Linn Stuckenbruck“教育卓越奖”
相关推荐
- 我校主办首届全国智能建造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研讨会,编制了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指南
- 同济三位院士受聘为上海市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 附属同济医院赴贵州省黔西县人民医院开展义诊,双方签署医院协作共建备忘录
- 探索高校与高中合力育人的新路径,同济大学—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同济实验班”揭牌
- 一批对德合作新平台接连宣告成立,同济大学开创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
- 第六届“可持续发展辅修专业”毕业典礼举行
- 纪念殷夫诞辰110周年“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举行
- 同济大学携手上昆共同打造的学生版《长生殿》进行阶段性汇报首演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2020年度)① | 高性能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开发“我心飞扬”
- 附属同济医院牵头的“人源神经干细胞治疗早发型帕金森病伴运动并发症的安全性与初步有效性评价”临床研究进入收官阶段
- 教育部任免同济大学领导班子部分成员
- 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签订“十四五”期间对口支援工作协议,第十一届“同济学术周”举行
- 为海外学子健康保驾护航,同济大学与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携手打造“留新学子线上援助平台”
- “同行滇西 济兴云龙”主题报告会举行,校地共话云龙交通振兴发展
- 校领导读书班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
- 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为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 十年,同济智慧助推上海打造全球“设计之都”
- 同济大学首开“人民城市导论”课?
- 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启动
- 同济大学—山西省校地合作座谈会召开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