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开讲“中国道路”第一课,展示交通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
9月15日下午,作为本学期“中国道路”课的首讲,校党委书记方守恩为全校本科新生开讲“开学第一课”。他以“中国道路”为主线,以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势,阐述了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展现了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勉励同学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心怀强国之志,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我校2020级全体本科生分别在现场和在智慧教室通过线上直播系统听课。
方守恩首先从交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说起,他表示,交通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提出需求,催生交通工具革命,带来基础设施改进,由此进一步扩大人的活动范围,进而对交通又提出新要求。交通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交通科学技术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演化,是人类科技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方守恩以新中国公路发展、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等为例,阐述了我国交通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他说,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交通,在交通发展中始终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接续努力,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
方守恩讲述了我国交通建设主战场上的同济智慧。无论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机场建设,还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城市的交通组织管理优化、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等,处处都活跃着同济人的身影。方守恩以李国豪老校长,李金城、朱永灵等一批校友以及学校测绘遥感团队等为例,展现了一代代同济人发挥专业所长,为南浦大桥、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交通与土木、桥梁、隧道、汽车、电子信息、环境、设计、法学、人文、医学等学科都有关联,这些学科专业都可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助力。
方守恩向同学们介绍了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提出,我国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方守恩分别对《纲要》中基础设施、交通装备、运输服务、科技创新、安全保障、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才队伍、治理体系等9大重点任务进行了解读。他还介绍了我国《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以及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
方守恩展望了交通未来发展前景。他表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撑下,未来交通出行将日趋自动化、电动化、网络化、共享化。无人驾驶、车车通信、智慧列车、地下自助停车、智慧行人过街……未来交通拥有无限可能性。他最后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走“中国道路”的重要支撑,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化交通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面向全球、互利共赢的交通开放合作体系,交通发展终将凝聚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聆听方教授的讲座,我不禁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如此之迅速而震撼,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繁荣昌盛而自豪。我作为智能交通与车辆大类的一员,想要努力学习、为祖国交通运输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我当为交通强国的伟大目标努力奋斗!”新生院济美学堂智能交通与车辆类郭佳欣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翌说:“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小康、走向美好生活的见证。方书记的讲座既激起了我作为一名‘同济人’的自豪感,也使我感受到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中国道路”是我校立足本校学科特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介绍,本学期“中国道路”课将着重向学生展示中国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工程建设、对外交往、医学发展等七个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将邀请学校领导分别授课。这些校领导不仅是每个专题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而且是中国重点高校的领导者,不仅可以从专业角度讲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而且学生可从他们身上领略专业精英的风范和行业领袖的风采,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又一探索。(文/艾娇 图/江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校党委书记方守恩开讲“中国道路”第一课,展示交通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
相关推荐
- Science Advances发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党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来暖池温跃层演变
- 纪念殷夫诞辰110周年“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举行
- 同济创新创业日暨“疫情下的加速度”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举行
-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来函感谢徐祖信院士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出的贡献
- 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局长何明来我校进行安全检查和防范宣传
- 学校党委启动巡察“回头看”工作
- 附属同济医院程黎明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Nano,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新策略
- 每次下班都很担心自己…… ——90后医生任慧娟的武汉战疫日记
- 同济大学发布“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全力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 我校师生京剧专场演出开演,推动梅派艺术与京剧在高校生根发芽
- “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进,校工会与体育教学部联合主办“同二代”暑期体育“暖心班”
- 我校共同承办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
- 我校通过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节能综合改造”项目验收
- 同济师生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并获多项奖项
- “未来企业家养成计划”活动在校举行
- 市委书记李强会见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 第九期新生成长学校开班仪式举行
- 附属医院6位医务工作者荣获“医德楷模”“医德楷模抗疫特别奖”等奖项
- 同济大学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设想,推动示范区率先形成绿色低碳新范式
- 同济学子为云龙三所中小学建设“解忧角”,一堂山间直播课,生动讲述同济青年在云龙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