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南极,蔬菜长势良好”——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胡淼医生南极种菜记
漫天雪花飘落,狂风裹着白茫茫的万千利刃,仿佛是要把天地填平。8月20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驻南极长城站的胡淼医生在微信那头说:“这几天雪天天下,到今天平地积雪已经一米多深了,我们的科研栋、生活栋窗户里的灯光也被迷得芒刺闪闪。”刚从蔬菜大棚回到屋里的他一边拍着漫天大雪,一边说“好冷”!
冬天的南极长城站
去年12月4日到达南极长城站,胡淼医生转眼已经驻站8个多月了。作为一名驻站医生,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种菜。种菜?对,种菜。南极环境严苛,几乎看不到绿色,而人一天也离不开蔬菜水果。如果说水果还可以通过冷藏储备解决的话,冬天与世隔绝的南极,绿叶蔬菜则只能靠自己种植了。
南极长城站的夏季(每年11月-次年1月),左侧就是蔬菜大棚
早在数年之前,同济大学就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蔬菜大棚建到南极长城站。大棚研发者之一束昱教授介绍,因为极地太阳光照非常有限,故采用“人工照明系统”来满足植物生长及光合作用的需要;棚内同时采用“营养土+营养液”自动供给方式满足植物生长的营养需要,还采用“人工补暖”的方式,提供暖气,满足植物生长环境温度的需要。于是,绿色蔬菜在南北极有了生长的可能。但每次轮换的科考人员中,会种菜的人却不是每年都有。
绿油油的菜叶,大片大片地塞满了菜架,或深绿、或浅绿、或绿中带黄,远远近近迎着光的地方一律凃着紫色的“黛粉”,那是今年新装的紫灯照的;宽宽大大的菜叶上,从主茎散发开去,细细弯弯但方向明确的“沟壑”纵横着、曼舞着,向四周惬意地舒展着“疆界”,宣示着生命的灼灼光华。
菜架下一层,黄的花儿把翠绿的叶撩得缤纷迷眼、生机盎然。那边,空出了一块,原来菜已被采摘。“黄瓜已经种过两茬了,你看样子墨绿油亮,吃起来脆甜无比。现在,在长城站越冬的队员共有十来个人,大家基本可以隔天就能吃上一根黄瓜。”指着菜架毛茸茸的黄瓜花,胡淼医生的介绍很有几分自豪,他说蔬菜都已经是第5茬了。
修复后的蔬菜大棚
前年,已经在南极坚守多年的大棚最终还是被恶劣环境击中了,因为电路老化引起自燃。今年,极地中心下决心彻底修复大棚。随着36次科考运去的材料,今年春天维修启动:LED灯、加湿器,托盘、电线,防水处理......“根据新补的LED模组情况,叶菜区只装20盏(两排),剩下的几盏加装在果菜区,电源同叶菜区一样处理。”《计划书》中的方案到边到角,细致清楚。
“我们的改造工作进行了大约一星期,先是换托板、走电线,然后排灯管、捋藤蔓、排菜畦。”胡淼说,最后,我们也把大棚的楼梯、墙壁翻新了一下。从他的微信图片中,我看到:深蓝色工装、黑框眼镜、绿色塑料盆,国旗红的颜料挂在盆沿,胡淼和他的两位队友正在涂刷大棚入口的扶梯,扶梯大部已经和国旗的颜色一样,尚未覆盖处依然是铁灰色。我说:“南极颜色单调灰冷,就需要这种热眼的颜色。”“是啊是啊!国旗的颜色,人一看就有精神!”胡淼说。
收获丰收的喜悦
采访获悉,自从大棚收拾好了之后,蔬菜就成了长城站越冬队员每天每顿都有的日常了。作为2019-2020年度南极长城站驻站医生,胡淼的主要工作和前几任医生一样,让站里的同事看到花红叶绿,吃上棚里直接到锅里的蔬菜:那是补充维生素,关乎身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大事。
外貌透明且骨感的玻璃大棚在长城站是一道明丽的风景。“夏天,天气晴好时,棚里的温度一会儿就升到40℃以上,与外面0℃以下形成强烈反差。现在是冬季,白天只有8小时,太阳象征性在地球沿上旋个小弧,就下去了。”胡淼介绍,大棚蔬菜能在南极长大,得益于学校的高科技大棚技术的支撑。棚里的无土栽培、电脑控制,LED植物生长灯等技术措施能根据蔬菜生长情况自动调节照明时长,自动灌溉系统每隔一小时向水槽内注入营养液;当房间湿度低于70%时,加湿系统将向房间内喷洒水雾。
胡淼说,去年底今年初那段时间,站里的同事们不时出现消化道、呼吸道问题,有的是环境原因、工作压力,有的就是因为蔬菜问题,因此南极种菜是医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雪龙船带来的货物,转运中
采访获悉,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科考事业如今已经走过30多年的光辉历程,南极驻站医生派驻也已多年。同济大学东方医院极地医学中心主任刘中民介绍,东方医院2015年承担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健任务以来,先后3次派员南极考察越冬医疗保健、3次南极大洋考察医疗保健、2次北极考察医疗保健,共8人次,他们是陈国庭(2次)、甘迪、高志光(2次)、胡淼、郝俊哲、熊凯。
胡淼说,极地科考是一项高风险事业。12月4日,他到南极。12月9号,智利一架同型号的C130军用大力神飞机,在飞越德雷克海峡前往其南极空军基地的途中坠海,机上38人全部遇难。“我们差点就搭乘那一趟飞机了”,胡淼说,极地科考事业就是这样:接纳残酷,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看着眼前绿油油、油亮亮的各种果蔬(胡淼说,棚里种了五六种蔬果),回味着胡淼的话,记者又想起了今年春夏很流行的那句话:没有谁天生是英雄,只不过祖国需要时,这些普通人冲在了前头。(程国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冬天里的南极,蔬菜长势良好”——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胡淼医生南极种菜记
相关推荐
- 2020年同济大学启迪奖学金捐赠仪式暨2019年启迪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 吕西林教授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 各界人士深切哀悼江景波老校长逝世
- 同舟共济战疫情,同济后勤以实际行动践行庄重承诺
- 152名同济学子访问7省市38名优秀校友,2020年“同行计划”暑期实践锻炼开展“寻访同济人”活动
- 李睿、杨贵庆获“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
- ?同济大学博士后顿雄关于衍射光学元件实现轻薄计算成像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光学权威期刊《Optica》
- 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获“圣安东尼-EBMT青年领袖奖”,其团队开展CART19细胞疗法治疗血液肿瘤
- 同济大学举办纪念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百年诞辰活动,缅怀他为中医学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医德
- 校领导赴新疆拜访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看望慰问我校学生家庭和援疆教师
- 毕业学子竞风流①|赋能土木工程,从守护一座桥开始——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0届本科学子马腾
-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来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 三名同济学子被授予“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
- 教育部任免同济大学领导班子部分成员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风亭教授当选为非洲科学院院士
- 学校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党群系统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作会议
- “数学-同和”协同育人推进会举行
- 同济大学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 用奋斗定义青春 ——记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张喆
- 附属同济医院吴登龙团队阐明前列腺癌精准化治疗新策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Molecular Cell”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