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①|让“绿水青山”入脑、入心——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创新设计生态文明思政课程链
自2018年起,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创新设计了生态文明思政课程链。其中《景观生态学》入选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最近,更是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课程链团队是如何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课程,达到入脑、入心效果的呢?
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讲起
《道德经》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道出了人在天地自然中间的地位和处境,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道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因地制宜的人地观,也是我们祖先古老的生态智慧……这是基础课《景观生态学》上王云才教授在向大三第一学期的学生介绍“生态伦理与正确的人地关系”相关知识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中华文化崇尚自然和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心生自豪。
课堂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哲学在理念、行动和实践上如何达到高度一致,中国传统道家生态智慧如何从哲学层面建立起人地关系的至高至善标准,对从根源指导生态规划设计具有哪些重要价值,通过中西生态观念发展比较,了解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伟大成就,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据介绍,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王云才、陈蔚镇、刘颂三位教授为本科生精心设计了一套生态课程链,其中包括基础课《景观生态学》、专业课《生态规划设计》和实践课《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面向大三学生开设,贯穿上、下两个学期和暑期实践。课程链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分为四大模块:“生态伦理与正确的人地关系”“生态表达挖掘与文化传承”“生态规划设计与两山理论教学”“生态规划设计与生态文明建设”,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理论讨论与田野调研、观点辩论与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由基本原理到专业技能、生态伦理到社会责任、低年级向高年级的递进培养。
课程链团队成员:王云才(右一)、刘颂(中)、陈蔚镇(左一)三位教授在研讨会上合影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生态素养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使命感,能够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的设计师人才。”项目负责人王云才教授介绍说。
生态规划,让案例“燃”起来
“近年来流行的萤火虫主题郊野公园,‘轻罗小扇扑流萤’充满浪漫气息,你们年轻人是不是特别爱去?但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园区规划设计符合生态伦理吗?”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其实这种通过人工手段扩大萤火虫的种群规模,大幅度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来的平衡,萤火虫的‘浪漫之家’终将变成‘萤火虫之墓’。我们在做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牢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注重和谐人居、绿色发展。”陈蔚镇教授在大三下学期的《生态规划设计》课上给学生们分析案例。
“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在做规划设计的时候得有生态智慧。”陈老师启发学生道。大三上学期的《景观生态学》课程中,老师着重讲授生态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学科发展历史等知识,到了下学期,便通过大量的设计案例来启发思路,渐渐地将学生引入园林规划设计的正题。
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完美协调、传统与现代和谐融合的苏州博物馆,被称为“人工天河”、上世纪60年代创造林县生态奇迹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生态城市、美丽国土的中国方案……专业老师精心挑选针对性、说服力俱强的案例,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课堂上注重理论讨论、观点辩论与案例剖析,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景观与区域生态规划方法》《图式语言——景观地方性表达与空间逻辑的新范式》。课后,课程链团队的老师们还建立了“高效景观与生态服务”微信公众号,供学生们进行线下学习。
走向自然,观生察态
炎炎夏日,位于五角场某社区的一片街头绿地里,一群学生正在神情专注地观察绿地中的植物、动物,统计生物多样性,了解植物种植和培育的全过程,了解厨余垃圾发酵变成有机肥料的工艺,思考种植设计、景观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景观美化的作用……这是《生态规划设计实践》课程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老师要求学生每个季节至少来绿地观察一次,对发现的生态问题提出规划设计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和书本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原理和辩证关系,实践则是通过观察、规划和设计来理解、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实践课专业老师刘颂教授告诉记者。
“繁华都市里的一小片绿地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在一米见方的绿地里发现了80余种植物,还有蚯蚓、蟾蜍、蝶蛾等小动物,这是大自然的力量,这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奇妙链。” 在对位于五角场社区的街头绿地观察后,有学生感慨地说。
“什么样的景观是生态的?”“无形的生态关系如何规划设计表达出来?”“什么样的规划设计才是真正好的和具有生态智慧的?”……经过整整大三一个学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纷纷立志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
(陈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课程思政①|让“绿水青山”入脑、入心——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创新设计生态文明思政课程链
相关推荐
- 同济大学23门课程入选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李杰院士开讲“党史中的科学精神”
- “辉煌百年 红色印迹——同济设计红色文化建筑作品展”揭幕
- 同济大学发布“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全力推进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 我校在第三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多项荣誉
-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获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称号
- “红色百年,同舟共济”,同济大学统一战线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龙舟赛
-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来校作报告,并与师生交流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校领导班子调研成果交流会举行
- 附属东方医院与斯微生物合作研发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I期临床试验启动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陈双双入选2020年“CAS未来领袖”
- 《科学》发表同济大学高亚威教授团队联合研究成果
- 化“危”为“机”,空中课堂书声琅——记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
- 新生院携手29家专业学院开启学术嘉年华,为大一学子选择专业解疑答惑
- 18位教师荣获2021年“上海市育才奖”
- 同济大学联合承办首次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提升全国高级研修班
-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费泓涵团队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获重要进展,成果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
- 同济大学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同济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 20年不负使命,用心用情抒写可持续发展教育精彩新篇
新闻公告
- 非常时期,非常之举!同济大学战“疫”一周回望 03-16
- 校领导与师生代表就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座谈交流 03-15
- 全国两会上的同济声音 03-12
- 校领导到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调研 03-11
- 同济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合作交流座谈会举行 03-09
- 同济速度!我们在一起 03-09
- 上海市纪委监委领导来校调研 03-07
高考招生
- 同济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同济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