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以智战“疫”线上圆桌论坛第四场 抗击疫情展现“中国精神”新图谱
人民网北京3月27日电 (万鹏 吴兆飞 任一林)“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战“疫”关键时期,人民网理论频道已连续举办三期以智战“疫”线上圆桌论坛。
近日,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精神的总结与传承”这一主题理论频道召开了第四场“云”论坛,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战“疫”过程中展现的中国精神和担当开展深入对话,助力以智战“疫”。
伟大精神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图谱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疫情发生以来,包括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内的各战线群体努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图谱。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历史已经铸就了厚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底蕴。从现实来看,这次大考,不仅考验了我们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也是对民族精神、制度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一次现实的检验。本次抗击疫情形成的精神就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进一步厚实和进一步深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行道路上,必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考验,这个路还很漫长。通过这次大考,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谱,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敬斌表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精神根基,便无法凝心聚力,它的发展和强大也就无从谈起。毫无疑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凝聚的精神,为中国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助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品质,才形成了我们在此次疫情抗击战斗过程中,为世界所瞩目的决策力、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和守护力,也才使得中国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打得有信心、有底气。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颜晓峰指出,疫情防控是对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次锤炼,也是进一步丰富民族精神内涵的一次契机。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涉及各行各业,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国精神、人民精神。从覆盖范围看,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包含全党全社会行为、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精神品质。从事件性质看,这一伟大精神是在有效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考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延续,又因疫情的严重性质和疫情防控的艰巨程度展现了新的精神内涵。
伟大精神汇聚民族复兴磅礴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此次疫情过程当中,我们中华民族没有被压垮,而是迸发出了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携手行动,打了一场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的阻击战。
郑敬斌表示,这场战“疫”传承发展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汇聚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从社会层面来说,有利于展现我们良好风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凝结着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此次抗击疫情过程当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态度是实现伟大价值追求的精神凝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源泉和精神指引。就个体层面而言,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破解现代社会的精神难题。毫无疑问,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当中形成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给养,今天应该大力弘扬这一伟大精神,从而能够充实和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破解社会的精神难题。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韩振峰指出,精神旗帜永远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巨大力量。这场疫情使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人们遇到困难或灾难时,更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激励。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磨练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我们要及时从这些疫情防控的斗争实践中探究精神内核,使之在激励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支撑和激励作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会峰认为,通过这次战“疫”,我们形成了可贵的中国精神,而且这次战“疫”的胜利,会让更多的中国人增加文化认同和制度自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时间和实践证明,我们已经做出了较好的答卷。正是在这份精神的激励下,举全国、全民之力,让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安全岛”。受这一精神鼓舞,也会让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充满信心。
伟大精神在传承中铸就民族魂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伟大精神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支柱,越是面对复杂局面,越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精神,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指出,对于全国来说,通过总结和弘扬疫情防控中表现的精神,有助于凝聚人心,丰富中国精神内涵。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宣传教育中,这一精神是很好的现实素材,值得深挖掘、深思考。从研究角度来看,各领域各时期的精神要融会贯通,要把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系列精神统筹考虑,从实践角度看,个体要以自己的行动身体力行传承伟大精神,奏响时代强音。从而在战“疫”精神的传承中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在精神传承中铸就民族魂魄,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华民族能够真正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郑敬斌认为,从作为理论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弘扬和传承这些优秀精神品质,首先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研究、总结精神的理论重任。尤其是到今天,当疫情防控阻击战马上要取得一个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可能更加需要我们对过程当中的实践作出经验总结,并把它上升到一个一般规律的层面。后续,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这一精神,号召全国人民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和努力弘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的宝贵精神,将精神的力量变成物质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砖添瓦凝聚力量。
胡敏指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要把抗击疫情形成的伟大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前行路上的新的精神动力,要把这种伟大的精神融入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融入到推进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精神指引。为全民族的进步和全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供给,使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凝结成的伟大精神成为我们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强大支撑,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责编:任一林、万鹏)
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327/c40531-31650254.html
(编辑 焦德芬 柴海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人民网:以智战“疫”线上圆桌论坛第四场 抗击疫情展现“中国精神”新图谱
相关推荐
- 文艺报:他用文学之光照亮大地遗产
- 人民日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人民要论)
- 今日头条: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揭牌,还有十大项目签约新区
- 天津大学“厉行节约,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月正式启动
- 天大团队提出强化学习自动发现游戏bug 荣获顶会最佳论文
- 天津工人报:天津大学“设计云展”开幕 “科技画家”预言未来生活
- 天津大学福建校友会2021年年会活动成功举办
- 澎湃新闻:全球如何合力走向“碳中和”?张中祥从经济学角度这样分析
- “新化学,新化工,新产业”——姚建年院士为分子+研究院师生带来“开学第一课”
- 深圳晚报: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启动设计国际招标
- 校友企业云遥宇航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 中国科学报:百年恩泽化初心
- 今晚报头版:青春芳华绽放在新时代 总书记五四寄语持续引发津城青年热烈反响
- 我校获批1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 人民日报:突出价值引领 聚焦立德树人(天津大学)
-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来校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 天津日报:天津大学启动“百万资助计划”
- 天津大学举办2020年本科招生宣传校园开放日
- 人民网:威高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打破行业垄断的“中国智造”
- 天津日报:敢啃“硬骨头”与甘坐“冷板凳”
新闻公告
- 津云:看“花”眼!南开赏花指南来啦! 03-16
- 滨城时报头版:滨海新区:栽好梧桐树 引凤来筑巢 03-16
- 天津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 03-15
高考招生
- 天津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8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