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以《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
2018年9月11日,《中国科学报》第7版以《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对于很多国内高校而言,2017年9月2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很多高校的发展道路由此改写—— 一个巨大的机遇摆在了它们面前,与此同时,与机遇相伴的挑战也成为了它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报见习记者许悦记者陈彬
近日,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天津工业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一场由多位高教界院士参加、以“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论坛,在天津工大的校庆期间举行。
面对“双一流”,尤其是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的“一流学科”建设,这些身在高校的院士们,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俞建勇:
明确一流学科建设总布局
在俞建勇看来,一流学科的建设首先需要思考并明确的是,我们究竟要建成一个怎样的一流学科。在这其中,“怎样”是高校需要聚焦、思考的关键词。
“所谓‘一流学科’,首先要能够起到引领支撑作用,要引领国际相关学科发展,进而支撑我们国家的战略需求。”
除此之外,俞建勇表示,一流学科还应该具备三个要点,即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质量一流人才;基于雄厚学科体系产出重大知识产品,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以及争取成为国际一流学科,成为国际教育、科技充分交汇的学术平台。
“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解决总体布局问题。”俞建勇说,首先是明晰学科中的变与不变。“学科发展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新时代对于学科领域会产生新需求,同时,新时代相关技术又会有新发展,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因此,高校要协调好创新和学理之间的关系。
有了好的布局,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才培养。而“引育并举”是俞建勇眼中最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措施。
“所谓引育并举,就是指在引入一些领军人才,从而带动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中青年人才,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俞建勇解释道。
他还建议,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还要重视教师们的参与度,“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到学科建设发展中,变成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因为学科建设并不只是几个学科建设带头人的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群体发力
在发言中,刘吉臻表示,学科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学科都办成一流学科,但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就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建设一流学科。
在刘吉臻看来,在高校中,一流学科应该是一个相对高层次、师资汇聚的基地。高校围绕着一个点,从国内外汇聚高端人才。同时,一流学科也应该成为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成为重大研究成果产出的基地,以及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其中,既要包括学生群体,也应该包括老师群体。最后,一流学科还应该成为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源泉。
“倾全校之力长期坚持建设好至少一个一流学科,对高校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件事讲起来很简单,但要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一致行动却非常困难。如果做不好,很可能造成内耗。”刘吉臻说,“一所学校进入了‘双一流’,受益的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办好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学科,培养好人才,做好社会服务,这是国家对我们的需求,也是大学应该为国家承担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陈军:
两个抓手抓起一流学科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身为一院之长的陈军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流学科建设的两大主抓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教育的目的是‘教人不惑,教人不忧,教人不惧’。”陈军解释道,所谓不惑,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基本知识。不忧是指要满足人才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不惧则是要求科研者无惧于权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毕竟在世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一些基本理论和重大突破往往在刚开始时,是不为人所知的。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第二个抓手——科学研究,陈军表示,研究者首先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因为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每门学科虽然有其基本的知识体系,但与此同时,各学科在新的时代又以新的方式在发展。“没有一门学科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永远都在发展,推陈出新。”
除学科本身的发展外,陈军表示,研究者还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变得十分重要的今天,学科交叉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发言中,陈军特别强调,当前,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我们往往比较看重学生、教师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在他看来,正确有效的管理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每个学院都应该形成独特的体制、机制,从而将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食堂大叔菜烧得好,也能够对此有所贡献。”陈军说,在这方面,人人都能起到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
研究者应具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在“双一流”建设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和素质呢?在发言中,王玉明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表示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王玉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那里,他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深受人文艺术的熏陶,并由此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德立言,不问西东,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充分体现了包容性的人文情怀。”王玉明表示,梁启超根据《易经》提出的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陈寅恪在怀念王国维的碑文中提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无不蕴含着包容的高贵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包容,而不是全面否定,即便对西方文化也是如此。”王玉明说,不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社会学研究,都应有包容性的宽阔胸怀,践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对科学与技术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败,更应多多体谅宽容,从而建立一种文明和谐的学术环境。
与此同时,王玉明强调,学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有用的机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强调厚德载物、诚信友善,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人性。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动摇。”他说,在这一方面,既要强调思想品质教育,还要注重体育和美育,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人。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科学报》以《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
相关推荐
- 《人民日报》要闻版以《“欢乐春节”中国服装服饰秀在乌兰巴托举行》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
- “招办主任光明大直播”走进天工大 观看量达52.8万
- 我校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推动会
- 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 天津市局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来校考察
- 天津工业大学游泳队喜获第十九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冠军
- 我校在新型压电材料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
- 夏长亮校长深入全校各学院调研
- 我校参加“欢乐春节2019”活动 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蒙古国
- 习近平: 劳动开创未来
- 天津工业大学60年校史展开展
- 2019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天津赛区竞赛在我校举行
-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副校长一行访问我校
-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见面会举行
- 天津新闻频道《新闻这1刻》以“国防大讲堂启动 增强学子国防意识”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 我校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佳绩
- 【《光明日报》深度报道】天津工业大学: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线上
- 校领导会见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议会代表团
- 国庆节,天工大全体师生以多种形式祝福祖国
- 我校举办离退休教职工迎新春团拜会
新闻公告
- 天津工业大学召开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07-01
- 天津工业大学召开第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会议 06-19
- 制药工程专业举行毕业生党员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06-12
高考招生
- 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5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4年普通本科高职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高职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高职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