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2019(十九)
编者按:2019年,中山大学进一步聚焦内涵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为集中展示学校各单位一年来的工作概况和突出成绩,12月中旬,学校党委宣传部策划了“我们的2019”征稿活动,得到各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在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将陆续刊发来稿,希冀增进各单位之间的了解,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戮力同心,开拓进取,努力用新作为成就新发展,共同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测试中心
2019年,测试中心坚持以测试服务为核心,扎实三校区五校园公共平台规划和建设,提升测试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学校科研数据的质量。
在平台建设方面, 中心完善和提升仪器设备功能和水平,完成了600M固体核磁波谱仪、120kV高反差透射电镜等12台(套)大型仪器的购置;完成了冷场扫描电镜、高分辨质谱、液态金属靶单晶衍射仪等24台大型仪器的安装、验收并投入使用;搭建了国内首台原位/准原位光电子能谱研究系统;完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研型3.0T功能磁共振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测试分析水平。
在测试服务方面,中心拥有规范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有效地保障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成测试校内样品71620个,比2018年增加了10.8%,持续保持历史新高,同时完成测试校外样品8418个。面向三大建设为高水平研究团队提供精准技术服务。目前已有核磁、XPS、液态金属靶单晶衍射仪等多台设备为科研团队在材料、化学等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技术培训方面,举办技术专题培训讲座8次,开设15个仪器设备的深度培训,规范和提升了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开设了《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试验》等高水平仪器分析实验课程4门。
展望2020,测试中心将继续沿着既定目标,继续完善和提升仪器设备功能和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校院二级平台支撑管理,为人才培养提供实验条件支撑,为学校科学研究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智能工程学院
2019年,智能工程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首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不断探索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智能工程学院大楼
学院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凝练了机器学习与认知计算、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机器人智能感知与控制3个重点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了智能网联试验平台。成立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工作小组,确定了各学科重点发展的二级学科方向。
学院招收计算机类本科生198名。现有本、硕、博学生超过一千名。新修订了两个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成立了4个教研室。研究生优秀生源占录取总人数的85.9%,优秀生源比例创我院历史新高。获1项“2019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已公示);交通工程专业获批为2019年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获12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6项。
学院科研成绩斐然,获科研项目46项,合同金额4912万元,较去年增长43.8%,人均科研经费83万元。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本年度发表学术论文155篇,其中中科院大类一区论文25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产学研方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城市交通信息物理系统计算与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这为学院产学研工作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引进百人计划21人,博士后岗位10人。学院在岗专任教师47名。这一年,学院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初见规模。青年人才进步显著,百人计划梁小丹副教授获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和第二届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全国仅10人获奖)等多项荣誉。
新目标嵌入新蓝图,新征程赋予新使命。展望2020年,智能工程学院将携手共进,戮力同心,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共同谱写学院辉煌的新篇章,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2019年,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目标,以党建引领促发展,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坚持“引育并重”,高质量招贤纳士。全年上报学校评审39人,通过学校评审39人,其中“百人计划”27人,专职科研人员5人,博士后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名。
立足“三个面向”,优化学科布局。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轴,确定智能感知技术、认知通信技术、空间电子技术主攻方向,优化学科布局。
发挥“两个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科特点,落实教学与实验室布局,专业课基本实现了由本学院教师授课。发挥走出去与请进来、科研与教学“两个结合”效应,提高教学质量。
聚焦“三大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科研项目共立项80项,合同经费总额达到1.34亿元。获批先进智能感知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018级陈举聪同学参军入伍
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三全育人”机制,推进教师“双带头人”工程,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学生学科竞赛荣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一、二、三等奖。2018级陈举聪同学参军入伍、2017级张勇健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
展望2020年,学院将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拼搏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三个面向”,瞄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学院“新工科”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我们的2019(十九)
相关推荐
- 深圳校区开展学生宿舍火灾应急处置及疏散逃生演练
- 【榜样的力量】筑基强本 培根正心——记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
- 【聚焦深圳校区】我校召开深圳校区搬迁工作教师座谈会
- 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奋力谱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对口帮扶嘉应学院,助力广东老区苏区振兴——陈春声书记带队赴嘉应学院推动对口帮扶工作
- 新世界中国助力抗疫捐赠仪式在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举行
- 中山大学科技医疗帮扶南疆行活动举行
- 治国理政之学,善政良治之用——夏书章教授学术访谈
- 【2019毕业巡礼】体育部2019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圆满举行
- 我校学子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展风采
- 罗俊校长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22届全国高校计算机学科院长/系主任论坛成功举办
- 我校举行李心草客座教授聘任仪式
- 附属第一医院举行广东省2021年中国医师节座谈会
- 2018年热带医学和生物安全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热带病防控联盟启动会顺利召开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埔院区正式启用
- 中山大学新增4个拔尖计划2.0基地 总数并列全国第四
- 我校“组团式”医疗援疆研究生团赴麦盖提县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
- 我校常务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教授荣获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
- 2019再笃行!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