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山大学 > 新闻公告 >

【2019秋季会?笔谈篇(二十五)】砥砺奋进,共创海洋科学学院2.0发展新时代

2019-11-21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海洋科学学院院长   王东晓

  

  海洋科学学院自2008年建院以来,已走过11年的发展历程。十年栉风沐雨,一路砥砺前行,在学校大力发展大海洋学科,在海洋科学学院迈进第二个10年的发展初期,学院将继续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以 “三大建设”为抓手,关注大项目、打造大团队、建设大平台。自2015年以来,“三大建设”为海洋科学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在科研项目、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海洋科学学科获B+,名列全国第三。

  

  科研项目不断突破

  建院以来,学院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 97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达 20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达4.7亿元。其中大项目不断取得突破。何建国教授主持的“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是首批17个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新项目之一,获得财政经费资助3421万元;何建国教授主持的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2016-2020)计划投入1.95亿元,目前已获资助5220万元;孙晓明教授组织申报的“特提斯构造域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立项,经费311万;易梅生教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重要养殖鱼类生殖干细胞诱导与移植技术”课题,经费682万;吴加学教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典型海域微型生物颗粒时间变化”课题,经费320万。

 

  

  图:学院2009-2018年到账经费情况(2019年尚在统计中)

  

  团队建设思路清晰

  学院经过十年建设,目前已形成海洋动力与物质输运过程、海洋环境与生态动力过程、海洋生物资源与深海生物学与海洋沉积过程与资源效应四个学科方向,17个科研团队的结构。四大学科方向交叉融合、齐头并进。

 

  

  图:学院学科团队布局

  

  此外,我院全体专任教师与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深度参与南方海洋科学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建设。目前已建立起我本人负责的深海远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团队、何建国教授负责的海洋生命过程与生物资源团队、殷可东教授负责的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团队、吴加学教授负责的南海海岸带变化与物质迁移团队。

  

  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通过学科凝练,聚焦学科方向,以学科引领大平台建设,通过大平台建设支撑学科方向。目前学院依托/深度参与有2个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3个厅局级平台。其中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山大学唯一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今年,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教育部批准认定。

 

  

  图:学院依托/深度参与平台

  

  标志成果不断涌现

  学院参与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项目荣获 2018 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吴玉萍教授获得个人奖励证书;“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于2018年荣获广东省海洋创新与发展十大科技进展;学院参与的港珠澳大桥沉管基槽回淤研究于2018年荣获中国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雷亚平老师荣获个人奖励证书。学院将进一步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设为契机,强化学科交叉融合,产出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

 

  

  

  

  扎根珠海服务地方

  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学院发挥河口近岸学科方向优势,联合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解决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管节沉放安装突发重大难题,至2017年10月,33个巨型管节全部水下沉放对接成功,保障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顺利实施,荣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5管节“集体特等功”。另外,在港珠澳大桥施工期间,学院针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与施工人员举办“港珠澳大桥中华白海豚保护培训班”,实现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为广东省沿岸规划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保护鲸豚、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团队根据多年研究成果,撰写并向广东省委报送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资源保护建议的报告》,受到省委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批示:一定要贯彻保护优先的原则,研究具体的保护措施,给中华白海豚一片栖息地,让种群繁衍壮大。另外,学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团队针对2017年珠海市发生的宰杀贩卖白海豚事件出具物种鉴定报告,为该案件的调查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组织大学生和志愿者参与中华白海豚野外科学考察,向市民普及中华白海豚的相关知识,提高民众保护环境及濒危物种的意识。

  助力提升金湾区黄鳍鲷产业价值:学院海洋生态基因组研究团队拟通过产学研合作,预计到2023年,珠海市金湾区黄鳍鲷养殖产量在全省的占比将可达到80%以上,以活鱼销售、鲜鱼加工等为中心,通过品牌建设、产品推介等途径,拓宽黄鳍鲷的流通市场,活鱼销售、鲜鱼加工等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此外,通过田园观光区建设,大大增加黄鳍鲷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共赢。

  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的立体化监测:学院海洋动力与物质输运过程与海洋环境与生态动力过程学科方向相关团队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包括赤潮、溢油、水质等,融合现场观测、遥感监测、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的立体化监测,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保障。

  

  关于“三大建设”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海洋强国建设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在大项目方面,国家科技部与广东省科技厅目前在海洋领域有多类与海洋领域相关的专项,如国家重点研发“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等。目前学院在大项目争取方面还需继续努力,学院接下来筹备成立学科系,进一步凝聚17个科研团队力量,打破学科壁垒,组织联合攻关。

  在大团队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大团队建设的根本。学院将继续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本土人才的培育力度,从学校核心团队、学校共建团队(校内双聘)、校外兼职三个层次建设研究团队。对已引进的人才,继续实施学院青年突破计划、国自然青年匹配计划,从学院层面给正在成长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种子基金,培育创新人才和重点重大项目。同时,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平台,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人才,组成大团队,冲击大项目。

  在大平台方面,海洋科学的研究,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依托大平台。国家目前已布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已于 2013 年 12 月获得科技部批复、2015 年 6 月正式运行,由国家部委、山东省、青岛市共同建设。2018年初,中国科学院依托海洋研究所,联合其他12家研究机构,筹建海洋大科学中心。2018年,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由广州、珠海、湛江市同步建设推进。我院将继续深入参与南方实验室的公共平台与创新团队建设,并依托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请国家野外台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2019秋季会?笔谈篇(二十五)】砥砺奋进,共创海洋科学学院2.0发展新时代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