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山大学 > 新闻公告 >

【三大建设】坚持“三个面向”,以“三大建设”为契机,推动环境学科快速发展

2019-10-15 0 新闻公告 来源:中山大学新闻网

  编者按:

  争取大项目、建设大团队、组建大平台,是学校探索并实践的特色科研发展道路。2015年以来,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推进“三大建设”,进一步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使得我们的科研实力持续快速提升。现开设“三大建设”专题,聚焦各单位近五年来深入推进“三大建设”的进展。

  

  自学校2015年提出“三个面向”和“三大建设”发展思路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引领,以“三大建设”为核心抓手,积极布局学科发展,谋划学院事业未来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环境学科的国家与地方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与环境保护部门先后颁布“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环保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成为党和政府重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大力发展环境学科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大湾区建设规划需要。

 

  二、环境学科现有建设成效

  学院学科布局紧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在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的“三大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以“土、水、微生物”为核心的特色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1、大项目建设——“污水中新型微污染物的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污水中新型微污染物的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项目于2019年6月获批,在该项目支持下,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港澳台重点专项项目1项(城市污水中新型微污染物的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2017YFE0133200,2019.8-2022.7),获批经费130万。

  2、大团队建设——“珠江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1)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1人获批青年长江学者称号,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人获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引进专职科研人员20余人,博士后30余人。

  (2)在科研项目及成果方面: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2项及子课题1项,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项,发表高被引论文11篇。

  (3)在社会服务方面:孙连鹏教授开发的污泥减量技术服务于地方污水厂建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该技术在2017年12月27日在央视科技之光专题节目“吃泥的微生物”作为党的十九大科技成果回展播出。

 

  

  

  污泥减量技术

 

  3、大平台建设——“环境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

  (1)“环境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平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南镉铅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共获2872万元支持,其中国拨经费1372万元,自筹经费1500万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南镉铅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示范”项目启动会

 

  (2)面向学术前沿,依托“环境土壤污染控制与管理”大平台成功于2018年1月获教育部、外专局批准成立“土壤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此前该平台已获批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土壤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创新团队”。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

 

  (3)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与广东东莞致胜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11月签约成立 “中山大学-致胜土壤环境修复研究中心”,致胜环保产业集团出资1000万成立产学研平台,双方重点围绕土壤环境污染修复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以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示范与推广,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

 

  

  “中山大学-致胜土壤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签约仪式

 

  此外,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在2017年度考评为优秀,中-法土壤联合实验室已成为我校及法国驻华使领馆中法科技合作标杆。大科研平台目前正筹备组建“环境微生物组研究中心”、申报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同时,该科研平台还修建了高规格的生物培养温室、大型恒温恒湿光照培养室和微生物洁净室等,具备了国内一流的环境科学研究条件和研究环境,为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奠定了硬件基础。通过学校层面主导整合集中各种资源并合理分配利用,同时通过广东省仪器设备网络的共享使用,将大大降低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本,有利于加快平台的建设。

 

  三、以“三大建设”为契机,规划学科、筹建国重、倍增人才,努力建成国家一流学科

  1、基于土壤大平台,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三五”规划期间,依托土壤大平台已经获批一系列国家级平台项目支持,同时亦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十四五”规划期间,学院拟依托现有大平台建设,在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快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贯彻人才倍增计划,组建大团队,引才与育才并重

  加速现有水环境团队建设速度,凝练学科,依托水环境团队群、广东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团队,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在水环境团队发展方面获批至少一项国家级团队,一项省部级团队项目支持;完善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和环境微生物团队建设;依托学校人才倍增计划,建设环境材料与低碳技术、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化学与毒理等3个交叉创新科研团队。

  3、冲击国家级大项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在学校大项目的支持下,做好组织及提前策划,形成和保持10-15个左右冲击杰青和优青等人才项目以及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的核心骨干或科研团队,争取在国家级人才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广东省重大应用型科技专项等取得更大突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积极申报各类奖项和技术发明专利,“十四五”期间力争获国家科技奖1-2项,省部级奖项2-3项。

 

  总之,学院将以“三大建设”为契机,加速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建设,结合国家环境保护重大战略规划,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整合本学科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以此推动环境学科发展,争取在下一次学科评估中,环境学科再进一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三大建设】坚持“三个面向”,以“三大建设”为契机,推动环境学科快速发展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