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会·笔谈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培养新时代国家治理高质量人才
中大新闻网讯 学校2021年春季工作会议的大会报告以《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矢志一流大学目标 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的根本使命,更加凸显了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院系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通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在办学实践中探索“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复合型国家治理人才的培养体系。
新时代国家治理人才培养中的五大张力
西式学理与中国语境之间的张力。我国现行公共管理学、政治学领域的主要概念和学理基本上是西式的,与中国传统的治理理念和当代中国的治理经验存在较大隔膜,这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之治”的文化根源、政治基础和体制逻辑。
知识建构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张力。基于西式学理的知识建构导致国家治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家国情怀,使之缺乏国家治理人才必备的基本公共伦理素养。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掘实践教学的德育资源,仍然大有可为。
能力结构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张力。现行国家治理人才培养着眼公共事务,注重对学生理解力、领导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但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国家治理需要高水平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以及对政商关系、政府监管等传统领域的全新把握能力。
社会关怀与政策创制之间的张力。国家治理人才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问题,但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确定性的空前增加,如何提升政策创制能力从而有效解决社会发展问题,面临极大挑战。产业界不仅可以为国家治理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态势,为提升学生的产业政策分析与创制能力发挥直接作用。
科教分离与理论创新之间的张力。国家治理人才培养同时包括国家治理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培育。但科学研究与中国故事的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分离,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尤其不利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治理之学的成长。因此,科研机构及其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仍需发掘其中的空间。
因此,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紧紧围绕“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针对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和解决思路,形成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举措。
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
以 “五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引,以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推动学生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与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发展需求、数字时代要求、中国治理建构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效果,打造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及国家治理需求,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率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逐步实现对全部课程的全覆盖。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做好公共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两个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服务于国家治理需求。
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治国理政人才,围绕大数据治理、基层治理、湾区发展、应急管理等核心领域,立足“五个融合”的模式创新,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按照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引入前沿理论和方法教学,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发现国家治理实践面对的真问题和新问题,验证基于本土情境的学科问题和研究命题,讲好中国故事。
针对传统教学中“学”与“用”的分离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形成学生科研特色,将学术研究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吸收者、使用者和创造者,推动科研和教学互动。
明确人才培养与学科特色的关系,充分利用学院两大优势学科的基础,统一人才培养要求,明晰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国家治理的系统需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遵循青年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国特色,培养一流的优秀治国理政人才。
聚焦国家治理中的重点问题和学科发展的新兴领域,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实践、线上线下结合、走进现实场景、科研反哺教学等一系列举措,形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突出学生的科研成果,邀请各级党政领导走进课堂,引领学生形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各级政府部门及龙头企业通过组建实习基地、共建学术研究、共同申请项目、联合攻关课题等形式,将优秀学生带入国家治理实践的第一线。
打造聚焦技术、聚焦科学、聚焦治理的调研活动和学科竞赛,举办由调研大赛、公共治理数据分析大赛、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项赛事组成的“政务关注”系列学术比赛。“政务关注”调研比赛是省级调研比赛,激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高其开展科研和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公共治理数据分析大赛,以大数据为支撑,培养青年专业兴趣,利用大数据的抓取、分析及应用为社会治理服务,培养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调研成果服务社会。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旨在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热点开展调研,广泛收集数据,引导当代学生关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在竞赛中专门开设“大数据分析训练营”。训练营按照专题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网络数据抓取、文本数据挖掘、Python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运用、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方法。
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四轮驱动”,深入推进“五个融合”,形成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新时代国家治理高质量人才的全方位体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春季会·笔谈篇】政产学研协同育人 培养新时代国家治理高质量人才
相关推荐
- 中大附属第八医院牵头项目荣获全国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 我校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成为华南地区首家CNAS认可病理科室
- 【党史学习教育·行动篇】中大离退休党工委:学党史强信念,聚主责促工作
- 教育部党组调研指导督促中山大学党委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任务视频会议召开
- 我校召开第十三届本科教学督导团2021学年第一学期工作会议
- 我校与各二级单位签订“十四五”规划任务书
- 【春季工作会议?学习篇】我校统一战线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学校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讲述榜样的故事】巾帼担当 不负芳华——记我校归侨联合会会员徐向英
- 我校举办二级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试点建设项目培训会
- 【主题教育·学习篇】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十二次集中学习研讨
- 中大网络信息理论与编码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 【榜样的力量】踏实肯干,用奋斗书写青春年华——记中国语言文学系张哲
- 我校召开2019年学校重点工作布置会
- “2020年中山大学十大新闻”
- 【秋季会·学习篇】中山眼科中心传达学习2020年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
- 我校附属医院21名专家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系列称号
- 【讲述榜样的故事】坚定信念,热心奉献——记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优秀共产党员孙境
- 【秋季会·学习篇】附属第七医院召开院务会传达学校2020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
- 【南方日报】第48届南丁格尔奖获奖者成守珍:抗疫先锋 护理楷模
- 孙逸仙纪念医院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医师节重要指示精神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