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融合】培育创新之才,铸就生命之魂
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生命科学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推动“五个融合”,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能为国家解决生命科学领域重大难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人才。
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以《新生研讨课》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结合《生命科学史》《生命科学引论》等一系列科学素养课程,首次提出了生物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MINE”理念,并依此构建了以“能力导向、全方位育人、个性化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思政教育范式(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广东省2020 年度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和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学院提出了在“金课上建立思政示范,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实现全覆盖”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目前获批的两门国家一流课程《生物科学综合实验》和《恢复生态学》均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每学期开展书记院长“思政第一课”,邀请优秀教师作“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生物安全”等与生命科学学科有关的论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和生态学院共建“生态文明思想教研室”,承担全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三门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生背景和远大目标,充分挖掘生态学专业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求实创新、家国情怀、国家安全、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通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进行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创新力、见解力和奋斗力,形成了“顶天立地”的新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建设课程,根据学科特色、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实践课程比例30%)、构建“广学精研、知行并重”的课程体系,综合“大类培养”和“专业特色脸谱化”的优势,夯实基础、凸显专业特色。
学院依托两个国家一流学科,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三个专业均入选国家“双万计划”。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近十年积极探索生物类拔尖人才培养的小班教学、导师制和书院制模式,“生物科学”先后入选拔尖计划1.0、2.0和强基计划。
此外,学院还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推行“大教研室”建设,解决教学队伍与科研队伍两张皮的问题,以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重新组建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化、细胞、遗传、生信、生态八大教研室,和引领生物学科发展的六大科研团队联动,共同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正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达到100%;编制《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全面推动和落实全程学业导师制。
学院重视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生命科学引论》(大一)、《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大四)等课程,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形成大学本科阶段从“感兴趣”,到“悟门道”的学习闭环。
同时,学院也重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生物类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近五年编写各类教材20多部,《细胞生物学》《植物学》《现代遗传学教程》等教材影响广泛,均再版更新。学院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一流课程,孵育教学成果,例如学院出版高等院校生命科学野外实习指导系列教材3本,为生物学野外实习提供了信息化的云课程教材。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主编的部分教材(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还将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开展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新生研讨课》采用翻转课堂、小组研讨和课后走访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锻炼学生学术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在线课程建设,目前学院开设在线课程10余门,并牵头主持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两项(植物学、生物学野外实习)。
此外,学院致力于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科研训练》实行由导师负责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一线实习,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落实科研实验室本科生人才培养任务,通过《生物学野外实习》《生产实习》《生态学综合实习》等系列课程,开展研究性实习,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
生物学野外实习登上黑石顶(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野外实践课程深圳大亚湾实习(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还建立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学生100%参加课外科研训练。2020年度,学院共有23项本科生训练项目获得立项(国家级10项,省级3项,校级10项),共获得各类竞赛奖项9项,国际级2项,国家级6项,省级1项。
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学生做科研训练(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在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方面,在本科生“MINE”[使命感(Mission)、创新力(Innovation)、见解力(Notion)、奋斗力(Endeavor)]教育理念基础上,建立有效契合研究生价值诉求,融事实(Fact )知识、诚信(Integrity)知识、国家(Nation)安全知识和科学伦理(Ethics) 知识的“FINE”课程创新体系,打通高阶本科专业课和研究课程(建立22门本科生研究生打通课程),建立以核心课程+多方向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实践实训的专业课程体系为载体,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互补互融。
通过学业辅导和价值引领,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组织开展升学深造讲座等活动,指导学生提前做好保研、境外升学和考研的规划和准备;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分类开展保研、考研、留学的指导,组织研究生对考研本科毕业生进行帮扶;对各年级学生学业情况与升学意愿组织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报告,将反馈收集的信息用于辅导员与全程导师开展精准学业帮扶和升学指导。本校升学的保研学生和考研学生,提前参与导师实验室工作,提前衔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教育,深造率近年来保持在70%左右。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设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和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由青年教师辅导员担任中心负责人,统筹开展学业帮扶和学术发展活动,包括举办或协办Bio-Discovery课题书写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海珠湿地植被生态修复科考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精心打造青工论坛、promoter学社、iGEM软件队和生物博物馆讲解队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发挥专业优势,举办生命科学营、生活大百科、校园动植物导赏等实践活动,“中大翼境”观鸟闻声,“康乐植悟”识草观花,已成为学院自然生态教育志愿服务的两张名片。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包括连续9年获得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金奖、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在2019年IGEM竞赛中获金奖(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现有7名青年教师担任专职辅导员,24位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140多名教师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全程导师的积极性,形成联动机制。
学院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的融合贯通。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举办党章知识和“四史”知识竞赛、“‘学术与人生’系列讲座”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竹园清理等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以深厚的情怀、创新的思维、广阔的视野,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人才。
文稿终审:生命科学学院 张斯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五个融合】培育创新之才,铸就生命之魂
相关推荐
- 【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 照亮青春之路
- 我校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 附属三院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启动会顺利召开
- 我校学子在2018第九届耐克高校田径精英挑战赛荣获佳绩
- 【党史学习教育·行动篇】艺术学院在师生中开展“音乐党课”
- 我校第十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十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 【春季工作会议?学习篇】国际翻译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学习传达2019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
- 【聚焦两会·中大时间】中大人热议全国两会
- 我校举办2019年上半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 校领导带队开展春节走访慰问
- 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一行到我校调研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扎实开展新时代国防教育工作
- 科学逐梦之旅——2020年“云上科学营”中山大学分营回首
- 汇聚英才,逐梦未来
- 诵读红色诗文,传承红色基因
- 【“十四五”规划】集智聚力 科学绘制医院“十四五”蓝图
- 我校数学学院承办中国数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 我校举行校史陈列馆开馆活动
- 我校举办“三全育人”暨本科一年级学生集中培养工作研讨会
-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会议在珠海顺利召开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