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援疆故事】援疆医生林天歆: 勇接援疆“接力棒” 续写“粤喀”万里情
新闻网讯(通讯员刘青、胡晓丹、张茜)“让喀什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看得好病”,是林天歆接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一职半年以来,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最想要实现的愿望。
2019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兼泌尿系肿瘤专科主任林天歆,作为广东最新一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来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担任该院的党委副书记、院长一职。他带领34名援疆专家,从医、教、研等各方面对该院进行帮扶。
推行“院包学科群”模式、狠抓转诊率、培养学科人才……带着广东省的援疆多重“厚礼”,林天歆和援疆医疗团队迅速开展工作。
在他看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广东省“组团式”援疆专家团队的力量,提升喀什地区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能一定程度地避免这里的老百姓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与喀什地区各方力量一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组团援疆,续写“粤喀”万里情
从广州飞到喀什,5600余公里,这个“万里之情”已经相约到第十个年头。
作为地区的龙头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广东援疆专家的“问诊号脉”下,制定了发展规划,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逐步实现了二次跨越,并从“创三甲”到“强三甲”超越,向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国际医疗中心、“双百医院”的新征程阔步前进。
林天歆下临床科室开展调研工作 (图片来源:附属喀什医院)
去年11月20日,林天歆正式上任,他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第三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张琪的手中接过援疆“接力棒”,续写“粤喀”万里情,开启了援疆之路。对喀什的了解,起初是通过两位医疗援疆的同学口中得知,之后跟着张琪了解“千名医师下千村”“访惠聚”,深入地区12县市医疗机构……慢慢地绘制出自己的一张“喀什地图”。
心中有了“喀什地图”,援疆工作该怎么做?林天歆深入到医院各科室,了解医院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又与后方紧密沟通联系,确定了中组部要派出的24名援疆干部。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春节前回到广州的林天歆因此滞留当地,但这并没有阻挡林天歆开展援疆工作的脚步。一方面,林天歆带领团队进行科技攻关,联合研发出了基于胸部CT的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20秒内就能为1名新冠患者检测CT图像并作出诊断,准确率达到95%,这一系统迅速在全国推广,并助力新疆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他时刻关注医院的发展状况,并安排24名援疆干部积极对接对口帮扶的科室,调出临床诊疗数据,开展远程指导,并再次寻找短板和弱项。在此基础上,林天歆积极与后方中山大学沟通,中山大学在完成8人派遣任务后再增派10名专家,35名专家构成了一支涵盖了妇科、儿科、肿瘤、急救等28个临床专业和3个医院管理岗位的精锐部队。
“这正是广东对口援疆的第一份‘厚礼’。”林天歆介绍,35名援疆专家来自广东省19家省级大型三甲医院,29人拥有医疗技术高级职称,25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广东各大医院的医疗骨干。
多渠道推动学科发展,努力创建“双百医院”
通过深入了解,林天歆和团队们发现,喀什地区高发且转诊率排前三的疾病是感染、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相关疾病,如何提升这三大类疾病的救治能力,是此次援疆的重点工作之一。 林天歆举例,感染性疾病是喀什地区的常见病,“经呼吸道传播感染的,比如南疆流行的肺结核,有经血液传播的,比如艾滋病,还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比如肝炎等”,因此,在以往“院包科”的基础上,广东省创新性地提出了“院包学科群”的模式,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医院感染科进行帮扶。
林天歆和医疗团队讨论治疗方案(图片来源:附属喀什医院)
这也是林天歆在调研中发现了感染科的弱项,“感染科医生要看每个病人,没有专长,”因此,林天歆和援疆专家们规划着要把感染科分成几个亚专科或治疗小组,“逐渐培养出一批分别擅长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和血液传染病的专家和年轻医生。”
通过“院包学科群”模式,培养一批感染性疾病专家,除了提升该地区感染性疾病的救治率外,林天歆还有更宏大的规划想要实现。 他说,去年1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率先通过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认证,成为新疆首个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正在建设喀什地区感染病医院,占地面积140亩,规划床位500张,计划明年完工,目前正是我们储备人才的关键期。”林天歆表示,稀缺专业的专家,中山大学还会派专家以“柔性援疆” 方式来完成。
“院包学科群”模式帮扶感染科只是“组团式”援疆中的一个学科,此次,广东省“组团式”援疆还从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个学科群进行帮扶,为该院创建“双百医院”而继续努力。
因此,一方面找短板,加强帮扶力度,另一方面,林天歆带着援疆团队狠抓转诊率和死亡率。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本地科主任和援疆专家“双签名”、约谈制、考核制等,充分发挥援疆专家资源作用,加强对科室转诊的有效监管,转诊率显著下降,较同期相比大幅下降超60%。他的计划是,“通过我们的技术,让病人在家门口就看得好病,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症不出喀什的要求。”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各族群众就医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整体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是关键。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根本任务之一。
“20个国家规培基地在建立之初,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但通过我们援疆专家的努力,为本地医院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林天歆总结道,援疆专家们化身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的“总教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边规培年轻的医学生,另一边重点培养一批师资力量,“如今,本院拿到国家级规培资格证的有35人,自治区级规培资格证的有156人。”
通过专家带教、建立严格的规培制度、柔性援疆等多种方法,提升合格率。“去年,中山大学安排5批190多名专家来这里开讲座、培训、手术带教,提高本院的整个教学水平。以前的规培合格率不超过40%,如今规培率已超过70%。”林天歆表示,住院医师的规培工作相当重要,“医院有了规培基地,才有医学生到这里来规培,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医生。”
相较于历届援疆医疗队,本批医疗援疆干部人才具有鲜明特色,是“人数最多、层次最高、专业最全”的一支精锐部队,充分继承了广东医疗援疆“院包科”“师带徒”的优良传统。
“本批援疆的另一大特点,每一位中山大学援疆专家带1名博士+3名硕士,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做关于喀什地区的多发病与常见病的研究课题,作为毕业论文。”林天歆介绍,这正是广东省给予的第二份“厚礼”,明年,将有68名从985、211等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医学生,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临床规培和科研,形成“中大研究生特派团”,为喀什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鲜人才血液。
援疆医疗队赴基层开展义诊活动 (图片来源:附属喀什医院)
带着广东省的厚礼,改善喀什地区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问题,林天歆信心十足,“有了后方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儿童中心、感染病医院等项目都会陆续快速落地,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更是实现健康援疆的有力保障。我相信,和喀什各方力量一起,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大援疆故事】援疆医生林天歆: 勇接援疆“接力棒” 续写“粤喀”万里情
相关推荐
- 我校举办2019年校友新年晚会暨校友工作与基金工作颁奖礼
- “中大科技园杯”第十四届赢在中大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举行
- 【主题教育 ? 行动篇】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会
- 我校举办徐冠华院士报告会
- 【2019秋季会?笔谈篇(二十四)】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引领,“三大建设”为抓手建设学科
- 刘济科副校长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集体备课会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化身光芒,照亮前路,温暖大家——记物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
- 【发扬五四精神】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谱写青春之歌
- 我校召开统一战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 【五个融合】推动“五个融合”向纵深发展,培育药学高素质人才
- 中山大学2021年十大新闻评选揭晓
- 我校10人入选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主题教育 ? 行动篇】国际翻译学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会
- 我校“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精神”微党课入选广东“百部精品党课”
- 【2019毕业巡礼】记忆定格,难忘今日
- 【我为群众办实事】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学史力行实干争先,服务师生见行见效
- 【党史学习教育】计算机学院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 【我们众志成城】我校附属第三医院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 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论坛在广州举办
- 【秋季会·学习篇】孙逸仙纪念医院传达学习学校2020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珠海校区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 03-16
- 【中国科学报】辣椒摄入对血管钙化的保护机制获揭示 03-14
- 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03-14
高考招生
- 中山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山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