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和长三角地位重要?毛泽东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近日,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寄予厚望,他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期内,上海产品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全国经济建设。今天,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上述判断,既是总书记在长三角地区多年工作经验的积淀,也是建立在总书记对新中国史、特别是上海经济发展史的深刻把握基础之上。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思考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之道时,就洞见到上海产品、技术、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为更好筹备党的八大和把握全国发展形势,1956年2月至4月下旬,毛泽东集中听取中央和国务院34部委工作汇报。4月25日,在有各省市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以“十大关系”为主题,系统总结了我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建设路线。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雏形。
这篇文章的基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主要内容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曾说:“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它们集中反映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我们不妨将前五条所概括的五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做如下阐发:一是在产业结构上,调整农轻重投资比例,发展重工业但绝不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二是在区域结构上,平衡工业发展格局,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支持内地工业;三是在安全结构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促进国防建设;四是在分配结构上,注意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五是在行政结构上,必须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地方发展积极性。
这些宝贵的思想认识和经验总结,对于今天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里仅以第二条“沿海与内地的关系”为例略做解读。
新中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主要集中于沿海一带,全国的轻工业和重工业,约70%在沿海。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促进内地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此毛泽东在谈及这对关系时的基调是:“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与此同时,针对一部分同志在保护和激发沿海地区发展积极性上的消极保守倾向和具体工作中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懒政”作风,毛主席也明确提出了批评:“有的同志好像战争就要来的样子,准备着架子在等待战争,因此要限制沿海,这样不妥。”“上海地区不作大的扩建,还值得考虑。上海赚钱,内地建厂,这有什么不好?这同新建厂放在内地的根本方针,并不矛盾。”
毛泽东同志在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尽管为支援内地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工厂、企业、学校、人才、设备都大批迁往内地各省并扎根在当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新产品仍然唯有沿海地区能够生产,新技术仍然唯有沿海地区可以率先应用。毛泽东敏锐指出:“许多新产品都是在沿海工厂生产,可见沿海工业作用很大,应充分利用。沿海老工厂加以适当扩建,投资少,见效快。”我们今天能够领悟到这背后的道理就在于,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具有丰厚的产业配套基础、富于工匠精神和创造力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及顺畅的“知识—技术”转化的产学研生态,这是无法简单照搬、得天独厚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此,毛泽东在把握和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时,针对性地提出两点:第一,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要充分利用。第二,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面临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投资不足、长期未新建大型原材料工业企业的困难,但最可宝贵的人才基础还在,于是很快创造了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小平同志几次视察上海时对此亦念念不忘:“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在进一步开放开发沿海地区的同时,他也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更高要求: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沿海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浦东开发开放等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擘画了宏伟蓝图。而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体制机制,也有力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携手共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发展绝不只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自身的繁荣,而是必将融汇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浪洪流之中,去引领潮头、服务全局、贡献国家,如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作者: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副校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为什么上海和长三角地位重要?毛泽东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相关推荐
- 党史学习教育 | 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开展“学习百年党史, 献礼建党百年”系列活动 ——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在使命担当中感受觉醒
- 群防群控、守护上财 学校召开专题部署会坚决落实教育系统疫情防控视频会精神
- 建议被“十四五”规划编制部门采纳是什么感觉?这些上海市民现身说法
- 党史学习教育|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举办“我为建党百年打卡”活动出征仪式
- 学党史,悟初心:金融学院党委联合党委宣传部举办《中共历史上的危机和转机》专题讲座
- 我校入选首批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 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启战略合作新篇章
- 党史学习教育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辅导报告
- 少数民族学生云端“逛进博”!上财“小叶子”连线“进博小课堂”
- 上海财经大学第三届校董会2019圆桌会及“校董面对面”座谈活动在校举行
- 建良言 谋实策 战疫情 ——上海财经大学统一战线在行动
- 上海财经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上财课题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
- 上财学子在2020年SAS中国高校数据分析大赛中荣获佳绩
- 上财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2021-2022)》关注“双减”政策下的教育发展
- 我校学生於之莹获世界女子围棋最强战三连霸
- 爱国心·民族情——我校举行少数民族学生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 2021年第一季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系列发布
- 上海财经大学关工委参加教育部关工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视频会
- 上财新生迎来“开学第一课”:传承中国精神,担当时代使命
新闻公告
- 学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共同战“疫”,全力守“沪” 03-16
- 学以致用让信息“跑”起来 03-15
- 上财师生创建两份共享文档,传递城市高效与温度 03-14
- 学校召开第七轮巡察动员部署暨培训会 03-10
高考招生
- 上海财经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上海财经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