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财经大学 > 新闻公告 >

党史学习教育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辅导报告

2021-05-19 0 新闻公告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网

5月18日下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邀请复旦大学郑咏滟教授作课程思政专题辅导报告《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经验分享》。报告由党总支王玲书记主持。

郑咏滟教授首先解读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价值引领,建设需要做到四点:一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二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方法上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四是将思政元素或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随后,郑咏滟教授结合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分析了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定位和思政元素的挖掘,解决“两张皮”“贴标签”的问题,从而能够正确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接下来,郑咏滟教授提出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定位,即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并讨论了课程思政建设在外文学院的做法:一是制度保障。成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内部交流和研讨,在教师内部做到思想统一。二是内外融合。课程思政不仅在课堂上,也在于课外,如进行陆谷孙先生手稿展和伍蠡甫先生纪念展等。三是逻辑自洽。学理性与政治性统一,从课程本身挖掘价值元素,依托专业学习完成价值引领。

最后,郑咏滟教授结合她开设的《比较文化研究》课程,具体讲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法。这门课程经过4轮建设,建设目标不断明晰,即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出发,让学生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在关键议题上的区别,能够发展出文化审辨性思维,生发出文化敏感性,为以后课程中高阶的文化类课程以及跨文化课程奠定基础。她还结合不同专题实例,讨论了经验重构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精读法、人物事例法和反思启发法的使用,如通过课堂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让学生模拟“假如孔子遇见苏格拉底”的情景,并讨论两人会对真理、知识这些概念展开什么样的辩论,从而在理解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世界观与西方文明传统世界观的异同,促进文化间的理解,在未来能够达成解决人类共有问题的共识。

讲座结束后,学院教师与郑咏滟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

党总支王玲书记对郑咏滟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表示学院会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报告是学院推出“加强党史学习·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学习活动的第三场。通过讲座学习与交流,学院教职工更加明晰了课程思政的方向与目标。

(供稿/供图:周红 张剑 编审:谢雅靖 收稿日期:2021年5月19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党史学习教育 |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系列辅导报告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