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副校长张林:以“医学+” 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的医学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和发展机遇,“医学+”是学校发展的新动能,是学校文理工医在已有基础上新的发力点,是学校建设新医科的必然选择。近日,光明日报记者围绕“疫情大考给我国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在医科建设中进行有益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探索”“提高中国医学发展和医学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等主题对我校副校长张林教授进行了专访。4月22日,光明日报第7版以《以“医学+”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为题,刊发了光明日报对张林专访内容的报道,全文如下:
以“医学+”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访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
4月2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除隔离休整的医疗队队员相互拥抱。新华社发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医科新思考】在新冠肺炎治疗和防控阻击战中,四川大学积极行动,为战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场大考带给我们哪些思考?未来我们该怎样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如何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本报记者专访了四川大学副校长张林教授。
记者:疫情大考给我国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课题?
张林:作为医疗卫生人才输送源泉的医学高等教育,在疫情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医疗技术,也要有更高的道德责任和精神追求。在疫情期间,学校延迟开学,医学研究生纷纷退出了临床,但主动请战的学生却屈指可数。虽然有医疗资源紧缺、临床保障不充分的客观因素存在,但医学生是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医学职业素养,需要反思。二是要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医学生从本科学习开始就面临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进入临床工作后,学习、临床、科研之间的协调也成为压力来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除了普遍存在的焦虑、恐慌和害怕自己被传染等负面情绪,还有延迟开学、毕业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突显了医学生心理教育的短板。三是要优化医学教育课程和体系。疫情发生后,众多课程被迫采取线上教学方式开展,传统以线下教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和体系需要重新优化和调整。
记者:经过疫情的考验,未来在学科建设、医科生教育方面是否会做出一些调整?在未来的医科建设中,应该如何进行有益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探索?
张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而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的比重明显偏多,设置门类、学时数较多,预防医学课程设置显得比较单薄。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医院规模的逐渐壮大,临床学科越分越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专科的学习中。除了传染学科外,预防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更多集中在对慢性病的预防中,对于应对突发的急性传染病,很难积累到相关的经验。因此在医学教育后续课程整合中,需要积极推动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应该主动培养“医学+”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成为医学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纽带,未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中除了医生、护士、医学技术人员外,将还需要新型的“医学+”复合型人才,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疾病预测、诊断、治疗、康复的决策支持技术人员。
记者:在战疫中,各地整合医疗资源,形成了合力。在您看来,该如何为医学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人才流动、临床研究的互动合作提供有利的环境?
张林:应积极响应“新医科”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实质的区域医学教育协同网络,构建和制定医学教育标准体系,通过课程共享、师资互聘等形式,促进区域医学创新人才同质化、一体化培养。同时,探索完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和“互联网+区域医联体”模式,进一步深化区域医疗卫生合作,联合打造区域医学教育、临床研究一体化高地。
记者: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加强创新性研究?
张林: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加强创新性研究,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学校层面提供平台。实行本科生创新学分制度,或设立学科竞赛类奖学金、科研创新类奖学金;开设一些创新能力训练和工具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等;适当给予科研创新经费支持,孵化优秀项目。二是教师层面积极引导。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大力改革实验教学,教师辅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三是学生层面掌握方法。学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更敏锐地发现医学科研方向,在此基础上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记者:预防医学,是“新医科”建设中的新兴专业。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为预防医学的教学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有益经验和启示?
张林:在“新医科”建设中应该更重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是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预防医学结合,催生“新预防医学”。这次疫情防控已充分体现了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在今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人才培养中,应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融入,这一点,正好是川大这样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二是促进临床和预防的融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则应增加传染病学学习和实践学时。三是促进公共卫生学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融合。要探索建立疾控、医院、高校人员互通机制,让疾控专家到高校当老师,公卫老师则到疾控工作一段时间,并与职称晋升挂钩等。此外,也要加大对公共卫生学院投入,给予政策倾斜。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世界同此凉热。在您看来,中国医学发展和医学生培养,该如何提高国际化水平?
张林:疫情没有国界。我校先后派出3名专家、7名专家分别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结合当地疫情实际提供防控和诊疗建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提高医学生国际化水平方面,一是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构建高质量全英文授课专业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实验实习基地。二是实施高水平国际化教育行动计划。拓展选派渠道,加大资助力度,鼓励优秀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暑期课程。三是积极拓展医学领域中外合作办学。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4/22/nw.D110000gmrb_20200422_3-07.ht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川大副校长张林:以“医学+” 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相关推荐
- 生物国重邵振华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文章——揭示大麻素受体CB1与别构调节剂药物的分子机制
- 徐玖平教授走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系列讲座
- 李言荣校长会见参加国际课程周的部分高校校长代表团
- 荣获特等奖!我校学子在“第二届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世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改革大赛”中取得佳绩
- 韶华满眼新 青春梦待启——我校迎来2019级本科新生
- 厦门市市长庄稼汉一行到校访问
- 四川大学举行2018年“119”校园安全应急演练
- 五洲学子携手,全球大师云集!2019年国际课程周圆落下帷幕
- 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四川大学医疗精准扶贫工作
- 学校召开基层单位述职评议考核大会
- 我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队赴甘洛开展实践活动
- 学校召开教师基层组织工作座谈会
- 华西第二医院郭帆教授研究组在Nature发表基因编辑研究成果
- 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二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80%
- 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来访并为师生做专题报告
- 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 “2021年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川大论坛”召开
-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我校“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教育部官网】四川大学以“六个强化”为抓手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 我校华西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协同攻坚团队荣获第24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新闻公告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 我校“江姐班”学子登上央视舞台演讲“江姐在川大” 02-22
- 校领导带队检查校园疫情防控及安全生产工作 02-22
- 学校新学期平稳有序开学 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秩序井然 02-22
高考招生
- 四川大学2018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7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5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6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3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4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12年普通类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7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四川大学2006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