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文理学院 > 新闻公告 >

达州实践:“非遗+”助推乡村振兴模式初启

2020-01-10 0 新闻公告 来源:四川文理学院新闻网

      “星青年”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旨在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意创新能力,以川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和人文生态为依托,打造跨界协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模式。近日,《中国发展观察》以《达州实践:“非遗+”助推乡村振兴模式初启》一文深度报道了达州及我校以“非遗”为依托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和竞赛情况。文章节选如下:
       一场由民间力量主导的“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四川达州徐徐展开。
       2019年“双12”下午,大三女生王星力成为首届“星青年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创业创意大赛”颁奖典礼上的明星,由她代表五人设计团队展示和推介的《传承创新——达州非遗石桥火龙元素衍生品的设计与应用》项目,获得大赛冠军。

       王星力等五位设计者均来自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这一冠军项目的设计灵感,源自学院所在地达州的地方性文化。设计者认为,石桥火龙作为四川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参与性强、传播性广、认同性高;作为一种乡间的民俗性活动,至今已流传千年。
       “石桥火龙的衍生品,是围绕达州本地的特色非遗内容,围绕‘挖掘本土、提炼特色、融合创新、凸显文化’这一宗旨进行的相关设计创作活动。”资深传媒影视专家、东方卫视创始人陈梁评价说,这一作品的理念,是体现非遗产品内在功能与外在文化艺术表现相融合的典范,而这种方式的结合,在当下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功能,具有很强的应用和传承价值。

党委书记王成端在创新创业创意大赛颁奖典礼上讲话

       本次大赛从年初开始预热,之后就是广泛的宣传和接受参赛项目的报名,吸引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等16所高校师生的广泛参与。通过大赛官方通道报名参赛的项目达到3100多个,半年来经过大赛组委会层层遴选,决赛中《传承创新——达州非遗石桥火龙元素衍生品的设计与应用》《非遗复兴助推乡村振兴——山青村规划方案》《金石月岩与大美梯田、乡村田园——我们共同的守望》等作品成功胜出,荣获大赛前十强。
       在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林家彬看来,达州及四川文理学院选择用非遗复兴助推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可以视为乡村振兴的“达州模式”。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前期靠民间力量的推动而发起,后续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二是整个过程强调产业落地, 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三是由高校、研究院、孵化器、明星、媒体、品牌、互联网平台等多种资源协同,助力“非遗+”落地。

 

党委副书记、校长刁永锋宣读创新创业创意大赛获奖名单

       2019年1月10日,首届中国非遗时尚创新发展论坛暨“2019非遗时尚中国行”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的指导方是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北京歌华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主办方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产城融合研究中心。7天后,首届中国非遗时尚创新大会第一站——达州站的启动仪式,在位于达州的四川文理学院举行。12月12日,“星青年”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创业创意大赛颁奖典礼同在四川文理学院举行。

非遗石桥火龙元素衍生品

       非遗时尚创新第一站落地达州,在四川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王成端看来,其原因是川东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保留着最大的“巴人文化”遗址和近2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川东北地区人民的文化“身份证”。他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文化自信”的根本表现,应将传统的非遗文化与人民的现代生活结合起来, 与当代的时尚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达州实践:“非遗+”助推乡村振兴模式初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