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莉课题组在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杂志发表论文 揭示孤独症儿童眼睛回避现象及其机制
2018年10月20日,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临床心理学顶级杂志)刊登了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易莉课题组的论文“Eye avoidance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s modulated by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该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了2-5岁孤独症儿童情绪面孔加工的特点,进而探讨孤独症儿童眼睛回避现象的内在机制。
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和语言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一般发病于婴幼儿期,具有遗传性,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只能通过行为干预来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但效果往往不佳,因此症状通常伴随终身。孤独症患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2016年的研究报告,孤独症在美国的患病率高达1.47%。对北京地区的小学抽样调查的结果发现我国的孤独症患病率和美国类似(1.19%,Sun et al., 2015)。孤独症对患者的生活、教育、工作与人际关系产生了严重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并成为发展与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及神经科学的国际研究热点。Science杂志也于2005年将孤独症的成因、早期筛查和干预列入125个重要科学问题之中。
对于孤独症核心症状之一的社交障碍,一些研究者认为孤独症患者早期出现的社会注意缺陷会导致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会学习经验,从而导致其社会交往的发展障碍。对面孔和眼睛的注意是社会性注意非常重要的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存在异常的面孔加工模式,特别是对眼睛的回避。第五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也把异常的眼睛接触作为诊断孤独症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这种眼睛回避现象背后的机制尚存在争议。眼睛淡漠假说认为眼睛回避为孤独症儿童对包括眼睛在内的社会刺激不敏感所致。眼睛厌恶假说则认为孤独症儿童回避看眼睛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眼睛更具威胁性,对眼睛的直视会引起他们的不适,从而主动回避眼睛。
为了探究孤独症眼睛回避的机制,易莉课题组以2-5岁的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这个年龄段的孤独症儿童异常的面孔加工模式,特别是眼睛回避的程度是否受到威胁性面孔表情的调节。该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了孤独症和正常发展儿童在观察生气、悲伤、高兴和中性表情面孔时的眼动数据。对总体的注视时间的分析发现,孤独症儿童主要回避看生气面孔的眼睛。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正性表情(高兴),正常发展儿童更多看负性表情(生气和悲伤)面孔的眼睛,提示了正常儿童对情绪信息的敏感;而孤独症儿童却更少看生气面孔的眼睛,表现出特异于威胁性面孔的眼睛回避。同时,他们看生气面孔的时间却又长于其他表情面孔。这种非典型性的注视模式可能反映了他们对威胁性面孔的警觉以及对面孔最具威胁性区域——眼睛的回避。这种警觉-回避模式不仅能使他们时刻关注威胁性源头的动向,也能减轻眼睛接触带来的不适感。该研究还用新异的时程分析和变点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异常的情绪面孔加工模式(如图)。对于生气面孔,孤独症孩子表现出持续的眼睛回避,说明他们无法适应生气面孔的威胁性。对于威胁性稍弱的中性表情面孔,孤独症孩子的眼睛回避现象主要出现在面孔加工的前期。随着时间的进行,他们看眼睛逐渐增多,可能反映他们逐渐适应了中性面孔的威胁性。本研究结果支持并拓展了眼睛厌恶假说,说明该年龄段的孤独症儿童对眼睛特别是威胁性面孔眼睛存在厌恶感,引起他们的生理唤起以及不适感。为了降低不适感,他们选择回避看这些表情面孔的眼睛。该研究不仅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眼睛回避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设计提高孤独症儿童眼睛接触的干预方案指明了新的方向。

时程分析和变点分析结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四年级博士生王乾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易莉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卢莉、方方教授,以及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张强和邹小兵教授也为本文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脑科学项目资助完成。
Wang, Q., Lu, L., Zhang, Q., Fang, F., Zou, X., & Yi, L.* (2018). Eye avoidance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s modulated by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7, 722-732. doi: 10.1037/abn0000372
PI及课题组介绍
易莉研究员于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系发展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获该系博士学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及副教授。2015年2月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莉课题组近年来主要从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集中于孤独症的社会认知障碍的机制、早期视觉注意、孤独症早期筛查和新型康复手段的研究。
编辑:山石
责编:白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易莉课题组在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杂志发表论文 揭示孤独症儿童眼睛回避现象及其机制
相关推荐
- 中东欧国家歌剧节总监代表团到歌剧研究院访问
- 海淀区住建委第五党支部与北大基建工程部党总支举办联合党日活动
- 严肃娱乐与信息消费:第二十九期“青年空间”工作分享会举行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局局长权泓熙访问北京大学
- 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中国概况”开课
- 陈鹏课题组合作发展肿瘤特异的生物正交前药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2016: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开学典礼举行
- 外院学子用12种语言喊出“我爱你中国”——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 心理中心举办“心职旅途——看到梦、找到路”讲座
- 邱水平调研后勤系统
- 信息学院赵前程课题组获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北京)优胜奖
- 勺园探索后勤育人新途径,多措并举助力素质教育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2001:生机尽在改革中──北大三院从容应对医疗市场挑战
- 【回眸40年:《人民日报》看北大】2018: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 【聚焦2019“双代会”】教代表履职,大有可为——访第六届教代会执委、数学学院宋春伟
- 北京大学首期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训示范班开展国情国策考察活动
- 地空学院“书记讲党课”暨第31期党的知识培训班动员会举行
- 经济学院刘冲助理教授合作论文被经济学顶级期刊Economic Journal接收
- 初心依旧 锐意前行——记汉推办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践
- 国际多体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新闻公告
- 中央第六巡视组向北京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 09-05
- 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08-30
- 北京大学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 08-20
- 北京大学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秋季学期开学工作 08-06
- 芯怀天下 集成梦想——北京大学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07-16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07-01
高考招生
- 北京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班2014年招生简章 08-05
- 北京大学2012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2013) 08-05
- 北京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 08-05
- 北京大学2013年各地分专业招生计划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