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南农大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探索
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以破“五唯”为根本导向,坚决摈弃“以刊评文”、破除论文“SCI至上”。破旧之后,如何立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贡献、青年人才的潜力、紧缺人才的价值,如何做到科学公正地评判与释放?
11月30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头版刊载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探索,专题呈现我校如何通过“定量”与“定性”双管齐下、兼顾过程与结果,用不同尺子“量”不同人才。
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人才——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探索
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以破“五唯”为根本导向,坚决摈弃“以刊评文”、破除论文“SCI至上”。破旧之后,如何立新?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贡献、青年人才的潜力、紧缺人才的价值,如何做到科学公正地评判与释放?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探索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定量”与“定性”双管齐下、兼顾过程与结果,用不同尺子“量”不同的人才,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不让应用型人才坐“冷板凳”
每年3月选亲本、5月播种、6月移栽、8月做杂交、10月收种,剩下的半年,土地休息了,人却不能跟着一起休息,还要做研究、做推广……这种工作,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团队的刘世家一干就是20年。
“师弟师妹都发表了‘顶刊’,你几十年在田间地头默默无闻有用吗?”干了近20年的刘世家,经常会被问起这类问题。
“研究分几类,田间育种直接关乎农民收成,也要有人干。”刘世家说。20年来,刘世家参与培育的水稻新品种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各生态类型,累计推广3500多万亩;以他本人为主选育新品种直接转让经费1150万元,参与选育品种转让经费2572万元。
2020年,刘世家的业绩材料被送到了5位同行评审专家的手中,专家们客观地指出,该同志的独立论文成果较少,但在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的工作功不可没,经学校职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决定,同意其将水稻品种作为“代表作”送审,申报推广研究员职称。
“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既顶天又立地的特点,所以农业科研人才的评价尤其要顾好‘两头’。”南京农业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人才办主任包平说,“一头要突出原始创新,强调解决重大问题;另一头则突出实绩和贡献,强调在品种技术推广、产业服务运用中的社会价值。”
包平表示,过去“唯论文”“一把尺子量到底”,很多应用型技术人才得不到重视。为了不让应用型人才在职称、待遇等方面坐“冷板凳”,近年来,学校在职称评定方面为应用型人才专设轨道;政策上单列指标,个性化设定考核任务;执行上依托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给学院释放更大自主权,让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
青年人才培育要“松松土”
2015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拥有稳定教职的青年学者汪鹏决定回国,加入南京农业大学赵方杰教授牵头的环境生物学团队。经过与赵方杰以及多位专家的长时间讨论,汪鹏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土壤、作物与区域人体健康的关联。
近年来,团队与国家疾控中心等部门合作,深入我国南方地区开展深入调研,汪鹏作为第一执笔人向有关部门提交有关“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建议报告,得到了积极回应。在广泛的调研和实践中,汪鹏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土壤、植物、环境等多个领域的主流期刊发表多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其中7篇入选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
“在当前高校的教师评价改革中,需要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而非全盘否定SCI,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论文。”包平说,近年来各高校大量引进青年人才,青年人才在科研经费、职称晋升等方面有不少难题。在此背景下,学校对青年人才的考核评价坚持“定量”与“定性”双管齐下。“定量”体现在论文、专利、奖项等方面,“定性”则体现在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潜力判断上,对人才进行“发展性评估”,重点把脉工作状态、放眼科研潜力,根据实际科研所需,适当延长评估周期,在青年人才培育过程中松松土、施好肥、加把劲,尽快让这些“小先生”成长为“大家”。
让稀缺“好苗子”扎下根
在大多数人眼中,高校的科辅岗不仅距核心科研较远,更与高级职称无缘。然而,2019年,植物保护学院实验员马洪雨评上教授级高级实验师,在科辅人员中引起很大震动。
2011年,马洪雨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完成博士学业,喜欢摸索实验技术的他选择留校,成为当时绝无仅有的“科班出身”的实验员。依托之前的积累,马洪雨成功将相关技术运用到研究之中,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作出突出的实验技术贡献,2018年马洪雨被列入“江苏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先进个人”的首批名单。
2019年,南京农业大学职称评审评委会上,专家们对马洪雨的业绩给予了一致认可——正高级职称晋升“全票通过”。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王源超介绍,2014年学校放开实验系列人员的正高级职称晋升通道,对于实验室的教辅、科辅人员,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在推动重大科研产出中贡献突出的教师,可以申报教授级高级实验师职称。
“农业讲求生态,人才的培育也讲求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认为,学校当前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用人评价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潜能的人才提供应有的发展支撑,构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平台与环境,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通讯员 许天颖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11/30/content_602380.htm?div=-1
校对:胡晓璐
编辑:
阅读次数: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教育报》头版刊发南农大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探索
相关推荐
- 我校举办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 学校召开教育部党组巡视问题整改推进会
- 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 学校召开第十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首次入选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江苏省委副书记任振鹤调研我校白马教学科研基地
- “我们的节日?南京”首届高端论坛 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
- 前沿|资环学院研究团队揭示菌根共生介导的植物氮素转运途径
- 2020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现场观摩与研讨会顺利召开
- 前沿|动物科技学院王锋教授团队在山羊成肌分化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
- 我校摘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 学校纪委委员集中开展党的政治建设专题学习
- 全校师生积极采用网络模式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
- 第一届国际生物设计研究大会召开
- 南京农业大学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总结大会
- 江苏理工学院党政代表团来我校调研
- 食品科技学院胡冰教授团队构建食品分子加工新策略 有望精准调控肠道健康
- 大连交通大学校领导一行来南农调研交流
- “形势与政策”课辅导报告会:新中国70周年的成就和经验
新闻公告
- 校长陈发棣调研走访相关学院 03-16
- 我校召开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03-16
- 南农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 03-14
- 南农召开2022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 03-12
- 《中国农史》《中国农业教育》召开校内编委会会议 03-11
- 校长陈发棣赴工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03-11
- 学校召开新学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03-11
- 南农与金埔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03-11
- 南农与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03-10
- 南农送挂职干部赴共建先行县兴化市挂职 03-10
高考招生
- 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