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学会志》封面文章报道我校非活化烯烃胺基双官能团化的突破性工作
近日,国际著名化学类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 14.3)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对我校化学学院分子间非活化烯烃胺基双官能团化反应的突破性工作进行了报道。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阳、梁玉洁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化学学院关威副教授、毕锡和教授以及傅俊凯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技项目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校内启动和发展基金的支持。
烯烃化合物的分子间胺基双官能团化反应是构建具有邻位官能团的烷基胺化合物的高效手段。尽管共轭烯烃(主要指苯乙烯以及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胺基双官能团化反应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非活化烯烃来讲,该类型反应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非活化烯烃的分子间胺基双官能团化反应中,含氮亲核体限定于带有吸电子基团的氮源,对于富电子的烷基氨化合物往往不适用。一方面富电子烷基氨化合物非常容易被氧化,难以在氧化性条件下兼容,另一方面烷基氨化合物极易与过渡金属配位,使得催化剂失活。
傅俊凯与毕锡和、关威以及刘群等合作,以烷基胺卤化合物作为氮源,利用其与过渡金属Cu(I)的单电子转移过程(SET)产生烷基氮自由基,在导向基团策略下,实现了非活化烯烃的首例分子间胺溴化反应以及首例分子间三组分胺叠氮化反应,同时极大地扩展了分子间胺氯化反应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导向基团在反应中充当关键作用,一方面导向基团能够与过渡金属配位,拉近烷基氮自由基-过渡金属络合物与烯烃的距离,极大地促进氮自由基对烯烃的迁移插入过程;另一方面,导向基团能够很好地充当双齿配体的角色,有助于高价金属中间体的稳定,从而为后续过程的进行提供可能性。进一步的理论计算表明,该反应经历了一个Cu(II)-氮自由基络合物对非活化烯烃的协同迁移插入过程,并且Cu(III)的还原消除过程是该反应的决速步骤。该工作以Article形式被《美国化学会志》接收,并被遴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这也是该研究小组继去年之后(J. Am. Chem. Soc. 2018, 140, 16929, Supplementary Cover)再次在JACS上发表封面文章。
附:文章链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美国化学会志》封面文章报道我校非活化烯烃胺基双官能团化的突破性工作
相关推荐
- 主题教育·典型|坚守初心 勇担使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五个100活动”扎实推进
- 我校承办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第15期)
- “新文学作家手稿文献论坛”在我校召开
- 我校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 我校两位教师获得“中国俄语教育杰出贡献奖”
- 我校学生在吉林省第四届“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 我校主办“新时代教师素养”国际学术论坛
- 我校代表队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上获佳绩
- 《储望华钢琴作品集》《储望华钢琴作品演奏解析》新书首发式暨作品音乐会在我校举行
- 我校举办“《世界史研究》(World History Studies)编委及专家会议”
- 我校北京校友会举办迎新活动和文学院分会第三届年会
- 主题教育·典型 | 不忘初心深耕教育 牢记使命精准帮扶——东北师大附中党委开展“深耕计划”教育帮扶
- 主题教育 | 我校基层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我校举办“119”消防日宣传活动
- 我校师生在第三届“超星·云舟杯”专题创作大赛中获佳绩
- 我校学生在“青年中国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评比中荣获佳绩
- 全国首档“七进”纪录式理论宣传节目《好好学习》播出我校郑德荣教授先进事迹
- 校友李冬木教授作客文学院学术捭阖名家讲坛
- 学校召开“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报工作落实推进会
-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 面向未来 创新提质 奋力建设一流本科
新闻公告
- 日本鸟取县代表团访问我校 11-14
- 我校教师当选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 11-12
高考招生
- 东北师范大学招生章程(2016年)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