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岿然:用哲学启迪心灵
听过徐岿然课的人都知道他讲课的特点——将哲学贯穿在他所讲授的每一门课中。在他的课堂上有着工科学校文科课堂少有的活跃气氛,加上滔滔不绝的人文知识、灵活贯通的思想内涵,他的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喜爱。他说:“我是用我的整个人生来备课的,在给同学们讲授每一个知识点之前,我都会先自己演练多次,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同学。”
命途多舛 求学不易
徐岿然出生在河北一个农村家庭,在初中时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了所谓的商品粮和城镇户口,他放弃了考高中的机会转而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作为一个农村教师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一旦作出这样的抉择是很难参加高考的,换言之,他的人生本该会局限在农村教师这个狭小的一隅。但在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支持下,在乡村三年的教书时光里,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求。工作之余,他不仅自学英语、高数、中文,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地充实提高着自己。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92年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后,顺利考入河南教育学院历史系,之后又考上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生。
徐岿然参加高考的经历也异常曲折。1992年徐岿然报名参加了中文自学考试,11门课已经通过了9门,但也在这时,他获得了去参加成人高考的机会。正当他在去不去参加高考之间摇摆不定时,幸运地得到了一位同事的指点和鼓励,转而参加了成人高考,这才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而当时共事的那位同事,也成了徐岿然敬佩至今的人。那是一位残疾的乡村教师,却非常有智慧和真知灼见,在那个大家只为争一份商品粮的年代,他毅然让自己的两个孩子读了高中,考了大学,两个孩子都很优秀,最后都成为了名牌大学的博士,徐岿然至今仍十分佩服他的魄力和远见。徐岿然认为那个同事“虽残疾,却有远见;不圆滑,却很豁达;有信念,有追求,是个让人敬佩的人”。而这正体现了徐岿然对人格的理解:一个人的人格不应该以地位金钱这种功利性的东西去衡量,而是要用一些更加高尚的情怀去看待。
覃研哲学 学以致用
在谈及学科专业时,徐岿然笑着说到:“我虽然是历史系的,却不断从哲学书中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讲课总是带着一股哲学味。”在刚考入大学时,他曾有过很长一段困惑期,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封闭让他思想很保守,与同龄人之间有些格格不入。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价值。当时的很多教材和书籍没有给他明确的指引,他就开始自己思考和探索。他看了很多哲学类书籍,从《新儒家》到《西方当代哲学》,只要能给他带来人生思考,促使他的信念更接近时代前沿的书籍,他都孜孜不倦地去研读,他要在哲学里寻找到自己人生的支柱。研究哲学也因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
在课堂上,同学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他所讲述的历史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哲学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徐岿然而言,是发于心止于道的学心致用,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开启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打开了思考的闸门。对此,徐岿然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站在思想的高地上,为年轻人作出精神与信念上的指引。这也是他到华电教书后始终如一的追求。
在采访中,徐岿然一再自称为“传道者”。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同时,更是在“传道”,是在弘扬时代精神、启迪时代思考和传续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化的大潮之中,对物质的追求普遍增加了,而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大大弱化了,作为教师,应自觉让自己的思想跻身时代的前沿,主动担负起引领学生的责任,切切实实地传好人生大道。这也是学校所倡导的责任理念的体现。
授业解惑 不忘初心
尽管身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但徐岿然的文科课堂却常常座无虚席。这是因为,徐岿然靠课堂的吸引力与知识讲解的生动留住了学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来上课,同时也愿意和他交流,师生互相砥砺,逐步培养起了同学们对文科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自然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同学们闻香入课堂,每每听得津津有味。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保持好课程秩序,他也会采取一些惯例性的手段,比如点名、签到。但他知道,仅仅只依靠强硬的管理手段是不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的,任何一个好的课堂,一位好的老师,只要站到三尺讲台上,就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知识的引领者,要能够把学生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沉浸在课堂学习中,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教师的职责。徐岿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直在用精彩的教学兑现着自己为人师表的承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听了徐岿然的课,同学们往往会感觉到如沐春风,始终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这不光得益于他自身渊博的知识储备和与时俱进的活跃思维,还有他对课堂风格的独特认识。徐岿然认为,在完成大纲中所规定要求达到的教学内容之余,他会以哲学的方式深入的思考问题,尽可能地用自己思考的成果去触动学生,引发共鸣。他从不强调讲课的千篇一律,总是或儒雅睿博,或风趣幽默,只要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思考,那便可以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课。为此,他要下大力气备课,将授课的每个环节周密安排,还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打好腹稿,工作量可想而知。作为一个文科教师,要学会将自己真正地融入到教学之中,要在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上,用自己的人生与心灵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地与学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徐岿然为了自己永不停歇的哲学追求,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究,只是为了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再将自己的思考传递给他人,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将自己的哲学追求引向深入。因为,在他眼里,思考或许没有尽头,但是追求却充满乐趣。
他喜爱书法,每天会花费三至四个小时去临贴,十几年始终如一,他笑着告诉我们:“我觉得现在自己才算入了门呢。再练十年,我或许会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他同样爱好古诗词,曾带领着我校学生队伍在河北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过关斩将,得到了第二名的佳绩。这些业余爱好,其实也为他的哲学追求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素养,让他的追求更接地气,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著名教育学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徐岿然将他的哲学追求学以致用,成为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人生,并将这种思考向课堂之外延伸,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实现梦想。这样哲学老师又怎能不受到学生的喜欢呢,这样的哲学课堂又怎么不充满了愉悦呢?作为学生,我们真诚地祝愿他在哲学追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像徐岿然那样走近学生,用知识和慧启迪学生的心灵。
徐岿然,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9月至1995年6月在河北大学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1995年7月至今在我校任教。曾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中国古近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与哲学》等课程,曾获学校“教学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哲学与传统文化等;主研或参研哲学社会科学等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徐岿然:用哲学启迪心灵
- 上一篇:王建军:亦师亦友的金牌教练
- 下一篇:走近“高被引科学家”王祥科
相关推荐
- 我校学生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奖
- 我校5件新闻作品获北京高校年度好新闻奖
- 央视报道我校就业工作和赴西部就业校友代表事迹
- 杨勇平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入选北京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 周坚调研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杨勇平出席“保定?中国电谷”能源电力企业恳谈会
- 华北电力大学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
- 校领导赴环工系督查疫情防控工作
- 华北电力大学开展毕业生返校全要素模拟演练
- 我校举办202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
- 学校多举措开展 “开学第一课”健康安全教育活动
- 校领导带队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汇报交流
- 国家电网公司和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时代楷模”张黎明先进事迹报告会
- 我校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2021北京市“两会”建言献策
- 数理系成功举办河北省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21年工作会议
- 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2019年会议召开
- 我校举办2021年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开班仪式
- 校领导出席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 华北电力大学学子获评第十三届“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
新闻公告
- 从严从紧筑牢防线 周坚主持召开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会 03-16
- 【深度报道】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办师生满意后勤 03-15
- 学校召开教师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暨工作交流会 03-15
- 杨勇平出席学风建设工作务虚会 03-13
- 保定校区召开学生工作座谈会 03-12
- 校领导出席北京碳中和学会筹备成立座谈会 03-11
高考招生
- 华北电力大学2017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2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