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暨南大学 > 新闻公告 >

传承红色基因,我校文学院师生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专题文献展

2021-12-13 0 新闻公告 来源:暨南大学新闻网

故纸无声,文脉相传。12月8日,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前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参观“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文献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活动由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张丽军带队,近30名同学参加。

展览依托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中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以“时人写时事”为切入点,结合场景搭建、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按照“以笔救国,号声嘹亮”“凝心聚力,千里营救”“留存文脉,开拓未来”三大部分,生动描绘80年前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展览甄选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40余种,客观、翔实地重现营救过程的艰辛和风险,其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又有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

(参观现场)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大肆搜捕在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营救工作迫在眉睫,却困难重重。当时在港的文化名人不仅面临着日军发出的死亡限令,还要想方设法躲避搜查、伺机逃脱。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关于紧急开展营救工作的指示和部署下,香港党组织、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相互配合,抓住日本侵略军强制推行“归乡运动”的机会,设计转移路线,“凝心聚力,千里营救”。那场大营救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历时半年多。墙上展出的柳亚子《流亡杂诗》手迹的照片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张丽军向同学们介绍了柳亚子的生平事迹。大营救共救出800余位文化精英,他们的成就遍及文学、政治、经济、出版、翻译、美术、医学、戏曲、话剧等领域,他们的获救为新中国保存了重要文化力量。这场大营救的意义可谓是“留存文脉,开拓未来”。

(参观现场)

故纸无声诉风云。馆内各类实物文献仍在静静地向世人展现那一段历史。参观结束后,张丽军由当年那群文化精英“从哪里来”、“获救后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出发,鼓励同学们继承先辈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努力增长才干,成为行业里的优秀人才,为祖国贡献力量。

“通过厚重的具有历史底蕴的文本和绘声绘色的讲解,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览中的文本、画作可能无法超越物理维度做到永垂不朽,但先辈们不畏死亡、矢志不渝的精神确是不可磨灭的。”2021级出版专业学生邱奕杉在参观结束后感慨。

2021级专门史专业学生田祺表示,漫步展厅,仿佛身处当年的香港街头,是中国共产党派来的营救小队伸出了希望的援手,在危急关头留存了国家文脉。惊心动魄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党领导下的营救小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在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时刻用东江抗日游击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时刻勉励自己,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加强党史学习,传承红色血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级专门史专业学生唐静说。

(文学院)

责编:苏倩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传承红色基因,我校文学院师生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专题文献展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