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科中的红色基因 讲好“无语良师”特殊党课
一幅幅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批老党员的光辉事迹:生前,他们为国战斗,为党为民奉献。弥留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展板前,医学生们驻足参观,感悟精神。这是暨南大学开展的一堂特殊党课。
6月1日,由暨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与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策划、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主办的“平凡与伟大——‘无语良师’背后的故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开展。展览以老党员的遗体捐献为主线,讲述了16位“无语良师”与暨南大学背后感人的红色故事。
学生思政“牵手”党史教育 讲述16位老党员“无语良师”的故事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有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医学生只有通过人体解剖实践操作,才能了解和熟悉人体结构。遗体捐献者虽不再言语,却用躯体供医学生解剖实践、教会医学生宝贵的人体知识,被医学界称为“无语良师”。
此次主题展选取了16位党员“无语良师”,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讲述了他们背后的红色故事,展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分别是:曾源、陈慧、祁峰、王章、何佳、何祈、麦君素、张翠梅、谭尧、梁志坚、周方全、廖吉安、陈一民、郭心谦、诸燮宁、杨天堂。
(展览现场)
16位“无语良师”中,大部分都曾参加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珠江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粤中纵队等革命队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战斗。在和平建设年代,则服从党组织安排,任职党政部门或高校,在工作岗位上尽忠职守。在生命归于平静之时,他们又不约而同选择将遗体捐献给暨南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奉献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
曾源曾是东江纵队的老干部,其妻陈慧也曾在东江纵队任组织干事。1979年,夫妻二人分别调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暨南大学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作为复办后的暨大医学院的首批耕耘者,陈慧等人多方奔走,组建解剖系教研室,并开始接受遗体捐献登记。得知爱人忙于为医学教育事业寻求合适的人体遗体标本时,曾源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与妻子一同签署遗体捐献协定。陈慧曾在文章中深情告白丈夫,“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人民的幸福……你(曾源)奉献了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
在报刊上看到曾源、陈慧夫妇将捐献遗体的报道后,何佳及女儿何祈、何值随即联系暨南大学医学院,表达母女三人一起捐献遗体的意愿。出生于“东纵家庭”的何佳,家族中有17人参加东江纵队,她曾跟随东江纵队乘坐军舰至山东参加淮海战役。在母亲的影响下,何祈、何值也双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对于遗体捐献,三人有着高度的默契,“革命了一辈子,愿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我们不过是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张翠梅流泪讲述丈夫麦君素捐献遗体的初衷。麦君素曾在珠江纵队担任干部,解放后在宣传部门担任要职,1978年暨南大学新闻系复办后担任系副主任。弥留之际,他向医护人员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的遗体还有价值,可作医学研究之用。”不久,孤儿出身的张翠梅也递交了捐献遗体的申请书,“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死后能为医学研究事业作出最后的贡献,也是应该的。”
出生于泰国华侨家庭的陈一民,16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洪流,曾加入珠江纵队、东江纵队,参加过解放广东等战役,解放后在广州政府部门担任干部。自从了解到医学界缺乏用于教学和研究的遗体后,他便时常唠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党和国家,死后也要把遗体捐赠给医学事业。”在最后的时光,躺在病床上的他留给了女儿两句话:一是一定要捐献遗体,二是丧事从简。
融通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 培养有情怀有担当的专业人才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陈剑表示,一位位伟大的人物、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忠诚的品格、无私的精神,也彰显了“无语良师”作为特殊教师的诲人不倦、润物无声、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主题展立足专业特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以思政教育为落脚点,旨在为学生们献上一节生动形象、意义深刻的党课、思政课。我们组织这个活动是希望学生们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立志传承红色基因,把青年使命与人民健康紧密结合,把青年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人体解剖学系党支部书记郭国庆说,这些优秀的党员最终化作无声老师,用独特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不仅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唯物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体现了共产党人对自然、对人体的科学态度。他们的高尚精神,激励着自己立志为祖国培育有情怀、有担当的医学人才。
“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奋斗终身……‘无语良师’身上的宝贵精神鼓舞着我们后辈。”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张哲姣表示,自己在参观展览中深受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今后将努力继承先辈红色精神,学好医学知识,以卓越的医术和服务的精神回馈党和人民。
2020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谭子健表示,展览承载的意义厚重非凡,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自己要传承先辈们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特别疫情当前,更应努力将自身所学知识应用于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中,就像捐献遗体的老前辈一样,以平凡之躯奉献一己之力,铸就不凡人生。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暨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努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铸魂育人的有机融合。此次展览是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探索之一,目前该学院已开展清明节向遗体捐献者致敬、“青春向党、奋斗强国”医学情景剧、“关爱自闭症家庭”、“甘露行动”——走进少管所志愿服务等主题教育实践。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志,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邓雯妍,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苏运生,医学部党工委副书记孟宪军,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华东、党委书记陈剑、党委副书记李秀玉等与学生一同观看了展览。
(新闻中心 苏倩怡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李秀玉 白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挖掘学科中的红色基因 讲好“无语良师”特殊党课
相关推荐
- 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 致力建成全球研究潮州文化的高端平台
- 暨南大学与新华网签约共建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中心
- 暨南青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 向总书记报告好消息
-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2020年第四次集体学习会议 专题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两会”精神
- 全国第一!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5个奖项并蝉联“优秀组织奖”
- 思政教育还有这样的“打开方式”
- 卢文刚:新时代侨务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 首期“新任教师教学基本功研习营”结营表彰 第二期研习营开营
- 林如鹏书记调研珠海校区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 广东省首设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暨南大学两智库获批
- 方斯远:我国飞跃上诉的制度设计
-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会暨中华文化传承传播高端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
- 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成立 暨南大学被推荐为理事长单位
- 我校微视频作品《入党为民——张德昌》入选教育部关工委2021年“读懂中国”优秀作品
- “赢在创新”第十六季总决赛:科技创新贡献青年力量 人文关怀传播青春能量
- 暨南大学10门在线开放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国际教学平台
- 林如鹏书记率队赴梅江区城北镇实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 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再获3项大奖 获奖数并列全国第2
- 5名暨南健儿逐梦东京 创造亚洲新奇迹 斩获2金1银
- 常乐:香港政团如何培养“管治能力强的坚定爱国者”
新闻公告
- 我校召开《中西文明根性比较》研讨会 03-14
- 第三批“广东省绿色学校”公布 暨南大学上榜 03-11
- 暨南大学师生热议2022年全国“两会” 03-09
- 陈志平:书法的学术脉络和学科走向 03-09
高考招生
- 暨南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4年暨南大学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5年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6年暨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3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0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1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12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09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暨南大学2007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