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大学 > 新闻公告 >

吉林大学中国南极科考座谈会近日举办-吉林大学新闻网

2019-03-25 0 新闻公告 来源:吉林大学新闻网

【文/曲家伟 摄/徐立华】近日,吉林大学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的6名师生胜利完成科考任务回到学校。近日,学校召开吉林大学中国南极科考座谈会。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出席了座谈会。校长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建设工程学院、极地研究中心师生代表等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主持。

座谈会上,孙友宏介绍了在2018—2019南极工作期间,吉林大学8名师生分别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及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组织的东南极Ekstr?m冰架综合考察项目的有关情况。张楠、鲁思宇、宫达等3名师生就参加科考的科研经历、见闻感受和所取得的成绩作了汇报。极地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学院负责人分别就中心建设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极地研究人才引进及相关科学研究设想等方面进行了报告交流。

张希代表吉林大学全校师生向圆满完成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和中德合作项目的师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意。他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工作汇报,饶有兴趣地同科考队师生们就科考工作进行交流。当听到科考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时,他频频颔首赞许。他指出,吉林大学科考队员在历时四个多月的科考活动中,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工作,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正是吉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吉林大学近年来连续派遣由教师、学生、工程师、在站博士后等成员组成的科研队伍参加南极科考,初步建立起了结构合理、后劲十足的科研梯队;极地研究中心和建设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工作卓有成效,这是吉林大学极地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张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吉林大学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交流合作,乘势而为,为吉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开辟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动力。他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聚焦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提升科研能力,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座谈会上记者获悉,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自2018年11月2日乘“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历时131天,总航程超过3万海里,于2019年3月12日返回上海。来自国家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等高校的92家单位的349人参加了本次考察任务。

2019新年到来之际,南极科考队向吉林大学发来问候信,向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张希和全校师生表达节日的问候和衷心感谢。在农历春节前夕,杨振斌、张希代表全校师生向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回信慰问,并向参加此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吉林大学师生致以新年的祝福。

吉林大学从2011年开始,先后派出28人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钻探、地球物理探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参与了中国南极冰穹A深冰芯钻探科学工程、南极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钻探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现场考察与实施,为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科学贡献。在2018—2019年度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工作中,吉林大学师生首次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成功实施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的现场应用与试验,成功钻穿197米东南极冰盖,获取了连续冰芯,钻取了冰下基岩样品。这是东南极60年以来的首支冰下基岩岩芯样品,中国由此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并获取冰下基岩样品的国家。吉林大学科考队师生还参与了中国南极内陆考察,完成了东南极中山站至昆仑站断面表层雪冰采样与物质平衡观测等科学项目的现场实施工作。此外,参加中德合作项目的吉林大学队员们,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工作中共开展了Ekstr?m冰架5个热水钻孔的沉积物取样工作;采用吉林大学自主研发的沉积物取样设备,成功获取1.3米无扰动柱状冰架下海底沉积物样品,首次在南极成功实现了长柱状沉积物样品表层无扰动取样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吉林大学中国南极科考座谈会近日举办-吉林大学新闻网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