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计算机学院探索课程思政之路——“IT中国”的蝴蝶效应
■通讯员 赵娜 记者 张雯怡
2019届毕业研究生中,36人进入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等单位,68人入职华为和中兴。2020届毕业研究生中,一大批同学走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天津直升机研发中心等。
是什么点燃了他们的报国热情,激励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学院毕业生走入国防重点单位和民族企业?
一切要从“IT中国”课程思政体系说起。
延安之行,触发课程思政改革
2019年7月9日,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计算机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精神深深触动了党委书记吴涛:“我们肩负着服务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我们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学科,我们的学科自带“流量”“热点”,面对关键技术领域被“卡脖子”的现状,应该如何培养人?”
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吴涛辗转难眠。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如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晚,他召集副院长秦磊华、《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团队主要教师金海、王天江、李瑞轩进行集体研讨。
“技术导论课不仅要导技术,更重要的是导思想。”
“我们需要转换思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要聚焦技术前沿、国际比较、责任担当,围绕增强为国家信息产业自主可控战略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建立正确的工程观、系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
这一切,意味着要重新整合课程和实践,搭建全新的课程思政体系。
由教学副院长秦磊华组织、金海教授牵头,相关教学团队持续深入研讨;脱胎于《信息技术导论》教学体系,采用“大课堂、大主题、大报告”的形式授课;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媒体计算与模式识别、网络与5G、互联网+与共享经济、IT产业等八个专题被列入课程……几个月后,一门名为“IT中国”的课程火了,而它的“蝴蝶效应”不仅在课堂。
困局VS自强,捧红“IT中国”
“中国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但我们仍在许多方面有短板,解决‘缺芯少魂’,就要靠将来的我们。”计算机学院本科生郭伟乐说。他的同学王一盟同样踌躇满志:“数据科学的重要性,AI赋能未来的必然性,国家发展尖端科技的必要性,都告诉我们,我辈青年只可砥砺奋进,唯有坚定向前。”
郭伟乐和王一盟都是“IT中国”的“粉丝。这门在2019年10月10日首次开讲的专业导论课,很快被学子追捧。困局碰撞自强,催化报国热情,这就是“IT中国”火的原因。
“中美贸易战”、“中兴”事件、“华为”事件、荷兰光刻机禁运、台积电断供、中芯国际断供、美国取消对哈工大等高校的MATLAB授权等热点解析被引入课堂,将学科前沿技术讲授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有机融合。课程组还依托学院“TIME?教授”沙龙赴华为武汉研究所、武汉达梦数据库、武汉统信软件、浪潮等公司交流调研,广泛收集5G、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推广案例,持续充实课程案例。
不仅如此,来自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兴通讯、统信软件、浪潮的学术“大家”、高管“大牛”还相继为学子授课,不但带来了最新的前沿热点,还与学子分享创业的故事。“这些对学生的工程观、系统观、价值观的养成,以及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增强了学生投身计算机行业,为国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吴涛说。
百分百嵌入,当思政“微课”遇到专业核心教程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疫线’调查实践队伍,将网格化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处理人员信息,精准传达信息,使社区防疫工作更加便捷高效。”2020年9月7日《陕西日报》官方融媒体客户端“群众新闻”报道了计算机学院“疫线”调查实践队赴西安调研社区网格化管理,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区社会实践的事迹。这也是“IT中国”课程思政体系中,“知国情”“晓民意”“懂行业”社会实践体系的重要环节。
遵循“导论课堂加强引导、专业课堂激发自信、实践课堂增强责任”的思路,计算机学院从一年级“IT中国”信息技术导论课程开始,着力构建“全过程全课程不断线”思政体系,持续推进思政“微课”嵌入专业核心课程,嵌入率已达100%。
学院注重搭建实践课堂,建立思想、专业、社会三大实践体系。思想实践体系,围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依托“信仰的力量”、新生“三个一”活动、“信息产业之路”等实践品牌活动开展。学子们走进红安革命老区等红色基地,参观深圳改革开放成就展、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生动鲜活的红色文化,让他们立志报国的热情愈发高涨。
专业实践体系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企业实训基地、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践基地,从逻辑门到计算机系统,超80%理论课开设独立实验课,任课老师指导实验,从书本到实践,不断强化学子的系统能力,涵养工匠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团队精神。
社会实践体系围绕“知国情”“晓民意”“懂行业”,开展社会实践、“三个一”读书实践和企业走访。学院利用寒暑假作为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贡献的一项重要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产劳动、科研攻关中去,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切实帮助实践地解决信息化领域困难。
课程思政全过程全课程不断线,计算机学院以“IT中国”为抓手,将思政教育延伸到专业教育体系,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筑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未来,学院将持续瞄准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可控国家战略,逐步从系统能力培养逐步向IT生态自主可控培养转变,搭建产教协同计算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立面向产出持续改进机制,搭建全流程协同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力度培养堪当大任的IT生态自主可控人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聚焦立德树人】计算机学院探索课程思政之路——“IT中国”的蝴蝶效应
相关推荐
- 【抗击新冠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同济医院战“疫”纪实:党旗所向,白衣为袍,勇当抗疫排头兵
- 美国科学院院士骆利群分享神经科学探索之路
- 我校多项党建成果在全国全省评审中获表彰
- 2021年校党委全委(扩大)会议召开
- 研究生骨干思政课暨“头雁领航”研究生骨干综合能力培训班开展主题培训
- 【华中大故事】信仰的力量
- 管理学院2021年度研究生德育导师聘任仪式暨“先锋起航”之导师课堂成功举办
- 附属同济医院刘争团队合作揭示铁死亡调控体液免疫应答机制 为疫苗有效接种提供科学依据
- 樊明武院士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在校召开
- 体育学院首场“云答辩”举行
- 科发院先装院党支部开展“加强党性教育 弘扬抗疫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 【迎新季】环境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开学第一课举行
- 我校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 【抗击新冠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管理学院专家教授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
- 公卫学院2021年夏令营活动开营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学校二级单位
- 同济医院王承缘教授荣获中华放射学会终身成就奖
- 【抗击新冠肺炎 华中大在行动】多家单位向我校协和医院捐赠生活物资
- 韩宏伟团队综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之路再登《科学》
新闻公告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7日 03-17
- 生物技术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雷锋月劳动实践活动 03-16
- 校领导调研环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03-16
- “润心铸德”辅导员交流会举办 03-16
- 同济医院“教授天团”打造高质量研究生课程 03-16
- 尤新革团队研发成果助力“两个奥运” 03-16
- 【70周年校庆·校史上的今天】3月16日 03-16
- 我校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视频会 03-16
高考招生
- 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3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