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在我校举行(图文)
6月29日,由我校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在集贤宾馆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大学等大学及科研院所的20余位学者相聚岳麓,共同探讨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问题。
陈伟对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光临表示了诚挚的欢迎,对高层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自2012年5月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5届,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次论坛继续以“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为主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问题,希望论坛的举办能够激荡思想的火花。
论坛专题研讨阶段由我校教科院院长余小波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和教授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国内和国外全方位展开探讨,体现了浓厚的问题意识,具有严谨的探求精神,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辉。每位学者充分阐述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不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眭依凡教授认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普遍都重视高等教育评估,它们善于通过法律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并将评估制度化。眭教授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的四个问题,并进一步说明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大学的竞争。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虽然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事情,而重要的质量观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就人才培养角度,卢教授分别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适应到未来、从制器到人文、从智能到智慧、从知识到思维、从过程到结果。卢教授最后指出,教育是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我们生活在智能时代,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人类智慧超越机器智能的两个地方。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教授指出,管理具有三个层次:管住、理活和安心。目前,中国的管理大多处于第一阶段,并在第二阶段开始懈怠,在第三阶段忽略最多,由于缺少信仰,中国虽然有着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量,却在品质上有所欠缺。他认为只有回答了什么是对的教育,才能回答谁去评估的问题,因此政策上要实行“三安”:环境安静、个体安心、整体安定;学校层面要具备“三品”:有品味、有品格、有品质;教育者要有“三心”:对学生有爱心、对岗位有责任心、对学科有敬畏心。我们要推动教学过程从“认真”到“热情”再到“回归信仰”的境界转化,回归学术本源和教育初心。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彭宇文教授认为,教育要顶天立地:“顶天”即最高标准——学达性天,“立地”即实事求是。评价教育的标准就是是否回归到教育育人本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正视实际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在一线课堂的贯彻有很大的问题,教育理念的传导机制也有问题,应该要加强双向沟通和传导。教育也不能过度行政化,对行政过度依赖会使政策内部效用递减,要回归教育本质,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教授从研究金陵大学人才质量培养四个维度入手,提出人才质量的四个标准:诚,真,勤,仁。诚,就是诚实守信;真,就是求真知;勤,就是勤奋刻苦;仁,就是有博爱之心。而大学应该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以达到这四个标准。最后的培养结果应该是博、雅、精、专。博,就是博学、博爱;雅,就是举止文雅、气质优雅、情趣高雅;精,就是在专业内做到精通;专,就是专业。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以高等教育项目化的新视角,将高等教育质量置于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反思,他表示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悬浮,评估的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直接的质量,而是间接的质量。他分析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评价简单化和过程运作复杂化,希望未来的高等教育能在理想的生态下能实现质量的提升。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康翠萍教授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观追问”为题,讨论了如何建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她认为,我们现在需要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指向,要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特征的人。怎么培养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康教授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要将自我放置于集体当中,而不仅仅是“低头思过”。通过培养自我意识,学校把关注点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途径。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巴特尔教授以“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文本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探索了高校社会问责机制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环节的“新”现状,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面临着“新”要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要实现理念、制度与实践的创新:理念创新指高校对社会公众参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能力认识和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责理念;制度创新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内容和相应的法律建设;实践创新主要指激励方式、问责内容、社会参与渠道、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科执行主编谭旭结合会议主题,主要从宏观层面上介绍了《高等教育》的选题,具体选题包括:双一流建设研究;高校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与话语体系问题;高等教育比较研究;高校治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责任编辑张磊分析了目前期刊的研究趋势和革新,包括从过去的中外对比到现在的强调中国特色;注重政策变迁回顾研究;探讨新技术、新手段的研究;从宏观的评价标准下沉到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聚焦硕博论文质量的学术发展研究。她表示,综合来看,当代高等教育的质量研究是紧扣国家政策展开的。
《江苏高教》副主编肖地生指出,高等教育质量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评估对于高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教育评估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好的教育评估会挫伤高等教育教育的积极性,高峰人才的培养应该关注四个维度:独立性、包容性、关注人的尊严和时空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常思亮教授主要结合近些年来承担湖南省及本校研究教育质量方面的相关课题,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常教授认为,基于OBE研究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需从投入、形成、产出三个方面全程把握。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唐松林教授结合湖南文理学院探索新师范培养方向的研究和实践经历,提到好老师的标准:“爱乡村,爱孩子,爱教育,爱思想”。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充满情怀的职业,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兴趣发展出来,在合适的位置上绽放自己光芒!
本次会议和历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一样,采用轻松自由的沙龙式研讨,专家学者们紧扣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小规模、高层次、深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第六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在我校举行(图文)
相关推荐
- 我校与洛阳老城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图文)
- 实管处:湖南大学实验室安全督察组及志愿者队伍聘任仪式举行
- 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来校考察
- 张琳教授获聘国家监察委员会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 “鲜红的党旗飘扬HNUCE”荣获全国高校“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专栏”精品奖
- 【记者连线-金统院】杨胜刚:严谨治学,一直在路上
- 我校龚娟同学获评湖南省首届“励志成才好学生典型”
- 化工院:2020年度创新创业工作启动座谈会举行
-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环境学院组织学习传达贯彻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图文)
-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资料
- 我校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社团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记者连线-金统院】张强:讲台上的不老巾帼
- 【发展巡礼】化工院:由标杆引领到主动内化的师德建设(图文)
-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讨论】金统院:围绕人才培养中心 做到“三全”育人
- 【砥砺奋进的6年】科学研究篇:坚持创新引领 激活发展动力(图文)
- 物电院:2020年第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召开
-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化学化工学院教职工集中政治理论学习 深入学习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图文)
- 校工会成立教职工法律咨询援助中心
- 岳麓书院:教工党支部赴宁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 机械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双创教育中心党支部成立暨揭牌仪式举行(图文)
新闻公告
- 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自评工作会议召开 09-14
- 2020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09-14
- 七旬退休教师勇救落水女孩 09-13
- 校领导看望2020级新同学 09-13
- 王柯敏和黄晋团队在纳米耀斑探针取得研究进展 09-12
- 思政课教师说|讲好讲透伟大抗疫精神 09-11
-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来校调研慰问 09-11
- 学校举行教职工代表座谈会 09-11
- 学校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 09-10
高考招生
- 湖南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4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本科招生章程(2015年) 08-05
- 湖南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1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2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10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
- 湖南大学2009年本科生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