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大学 > 新闻公告 >

【中国航天日·逐梦航天】2019年“中国航天日” 系列院士学术报告会预告

2019-04-22 0 新闻公告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4月23日到25日,正值2019年“中国航天日”之际,为弘扬中国航天精神,激发探索创新,开拓师生航天视野,湖南大学将在“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邀请三位院士举办航天学术报告会。报告信息如下:

 

报告一:气候与环境

报告人:刘嘉麒院士

时间:4月23日 上午9:00-11:00

地点:湖南大学土木学院报告厅

刘嘉麒院士简介: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主任;国际单成因火山作用委员会领导成员(联合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等职。

刘嘉麒院士在火山学、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性创新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报告二:遥感大数据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报告人:童庆禧院士

时间:4月23日 上午9:00-11:00

地点:湖南大学逸夫楼报告厅

童庆禧院士简介: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禧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70年代初期以来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转而从事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成为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童庆禧院士在国内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和应用研究。这一新领域以遥感图像和光谱信息的合一为特点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重视,成为新遥感技术的发展新方向之一。开展了高光谱或成像光谱超多波段大容量信息的高速处理、成像光谱信息定量化、以图像立方体为显示特征的可视化表达、地物光谱信息提取以及地物目标的识别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报告三:论时空大数据的智能处理与服务

报告人:李德仁院士

时间:4月25日下午15:00-17:00

地点:湖南大学南校区逸夫楼报告厅

李德仁院士简介:摄影测量、遥感、地理信息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1939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泰县溱潼。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德仁院士是活跃在对地观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民生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创立了用于粗差检测的“李德仁方法”;率先提出“3S集成”理论与方法,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和建立了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建立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组织协同创新,攻克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集成处理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民生服务和重大应急工程,推进了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和数字文化遗产建设;推动我国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PNTRC)天基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一体化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造空天信息万亿产值。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共培养博士200余名,为我国培养此领域高层次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4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2012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

 

报告四:“国之重器 创新发展”——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回顾与展望

报告人:刘大响院士

时间:4月25日 晚上19:00-21:00

地点:湖南大学综合教学楼108教室

刘大响院士简介:航空动力专家,湖南省祁东县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并留校攻读副博士研究生。曾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和第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担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基础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曾兼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航空动力技术专业组组长;中国空军科技顾问;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50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高空台)和三项重大发动机预研项目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技术负责人。2001-2015年又担任国防科工局和原总装备部两项大型A计划专家委主任、总师组组长和技术负责人,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7);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中航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第四届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聆听院士分享的大未来!

 

责任编辑:蒋鼎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中国航天日·逐梦航天】2019年“中国航天日” 系列院士学术报告会预告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