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张!复旦儿科开出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口服药物治疗处方
8月17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获悉,该院开出国内第一张“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处方,一名来自宁夏的6月龄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女性患儿顺利接受治疗,成为全国首例接受口服治疗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
由复旦儿科共同参与的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新药“利司扑兰”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FIREFISH在国际上取得新突破,成果于近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危及全身多器官、可致残致死的罕见神经疾病,由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表达不足引起,孩子常在6月龄以内发病,无法独坐。
“利司扑兰”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直接以RNA为靶点发挥作用的小分子药物,通过特异性地剪接修饰基因,可增加功能性运动神经元生存(SMN)蛋白水平。“利司扑兰”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分布于中枢和外周,提高中枢和外周SMN蛋白水平。
FIREFISH是在国内开展的第一个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研究项目负责人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王艺介绍,FIREFISH研究的第二部分将来自10个国家、14个研究中心的41名1-7月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利司扑兰”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个月后,29%的患儿实现了无支撑独坐5秒,在后续发表的24个月治疗数据中,有61%婴儿实现独坐,78%婴儿在12个月内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里程碑的突破。
“中国患儿的研究数据显示,36.4%的患儿在12个月内实现独坐,81.8%有运动里程碑式的突破。”王艺说,除运动功能改善外,患儿12个月生存率也有显著提高,对于呼吸、吞咽功能保留的临床数据也非常振奋人心。
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响应国家卫健委对于罕见病的支持政策,开设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专病门诊,同时在神经肌病分子诊断实验室平台基础上建立起SMA病例数据库。
同年王艺教授率先牵头组建SMA多学科诊疗团队,涵盖神经科、康复科、营养科、呼吸科、眼科、重症医学科、骨科等多学科,团队深入学习SMA多学科管理治疗并逐步应用于患者,并具备了SMA国际临床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019 年,复旦儿科成立SMA MDT诊疗中心,为国内SMA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全病程的疾病管理。
在FIREFISH研究中,复旦儿科贡献了七分之一的病例,团队成员高质量的研究执行、量表评估、团队协作能力,保障了临床试验顺利进行,为该临床试验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第一手研究数据及新药成功研发作出重要贡献。本次研究的成功,也为今后复旦儿科进行SMA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SMA诊疗、研究进程。
(图源:院方供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国内首张!复旦儿科开出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口服药物治疗处方
相关推荐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破解“最毒”乳腺癌转移路径
- 复旦大学召开2018年度CNS作者座谈会
- 新学期要来了,复旦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怎么样?
- 复旦-闵行医教研协同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
- 复旦大学获批建设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复旦大学2019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评选暨自媒体影响力评选颁奖交流会举行
- 闫雪 任小波:古钟遗韵
- 复旦大学迎来2020级本科新生
- 全球复旦校友“云”返校 共庆建校116周年
- 《天慕》电影主创团队分享暨观影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 我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暨中心组(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 沈国兵: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积极夯实我国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支撑力
- 曹祎遐 张昀天:数字化多元技术 助力文创走下高台
- 杨珉:“将网络安全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得极致一些,是我的信念”
- 引才育才,宝山区揽才工程走进复旦!当天还成立宝山高校人才工作联盟
- 学校发布通知就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有关工作进行部署
- 郑长忠:弘扬五四精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搏击
- 复旦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 陈康令:浦东,勇做开路先锋
- 复旦大学统一战线“光华同心大讲堂”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举行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