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5月24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题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的大会发言。
葛均波在发言中说,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圈子文化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葛均波表示,每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他认为,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解决制约科研发展的问题,仍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的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
发言全文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科学家很快查明病原并分享基因序列,赢得世界赞誉;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嫦娥四号登陆月背……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圈子”文化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去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自觉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良好机遇,弘扬科学家精神正当其时、正当其势。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迫切需要科技工作者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当前,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重要支撑,尤需在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程开甲院士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社会需求、紧跟国家战略,牢固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和伟大斗争中。疫情终有尽时,科学未有穷期,应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科技界的自觉行动,尽快补足研发应用等短板;加强科学普及,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二是激励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
三是激励科技工作者甘为人梯、奖掖后学,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科技事业发展中科学家们大力协同、集智攻关,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彪炳史册。疫情发生后,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逆行”而上,包括“90后”科技人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各尽所长,始终奋战在最前线。应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提携后辈精神,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帮助他们牢记使命、加强协同、成就事业。
四是进一步健全激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作为的体制机制。
正因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邓稼先等科学家研制“两弹”才能取得成功,疫情防控阻击战才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近年来,一些束缚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应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进一步补齐科研管理短板,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激励力度,提升科技工作者获得感,切实发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作用,把科技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葛均波: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相关推荐
- 婚姻和爱究竟是什么?这四对老复旦人用了50年来回答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复旦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阐明肾癌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机制
- 张晖明:让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 “不慕荣华 独辟医山——纪念荣独山教授诞辰120周年”橱窗展在邯郸、枫林、江湾三个校区开展
- 网上教学不忘育人初心 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与抗疫同向同行
- “解码”战“疫”中的“中国之治 复旦系列微党课在线开讲
- 首都教育系统服务保障国庆活动宣讲团全国巡讲上海站首场宣讲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 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昕带队来到复旦大学检查学校开学准备和垃圾分类工作
- 张维为: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宝贵经验
- 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成立
- 复旦大学召开“三全育人”民主党派专项监督工作会议
- 刘虹:放下手机,用更多的人际交往替代人机交往
- 上海医学院黄志力课题组发现背侧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阳性神经元调控觉醒
- 复旦新气象 中国气象局与复旦大学签约
- 复旦大学统一战线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 贺东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让复旦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复旦
- 2020年度复旦大学“十佳百优”(医务)名单出炉
- 大师剧《颜福庆》公演 五部大师剧复旦“集齐”
新闻公告
- 全体复旦人,请收好这份防疫温馨提醒 03-15
- 复旦上医2022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03-15
- 复旦上医,共克时艰! 03-14
高考招生
-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4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6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2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3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8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09年招生章程 08-05
- 复旦大学2011年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