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曹锦清教授的社会科学研究情怀
人物简介:曹锦清,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华东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社会转型、中西社会思想史、“三农”问题研究,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在扎实田野调查基础上写就的《黄河边的中国》,已成为中国农村研究的必读书目,获得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该书的英文版“Chin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Reflections on Rural Society”,于2004年11月在英国发行,并被英国《卫报》评为“有史以来100本最伟大的非虚构类书籍”之一。
一、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的文化自觉和独立
问:曹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为促进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我们想听听您的声音。
答:我们现代高校教育的知识和知识分类体系,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可以说整个知识分类体系都来源于西方,而我们原来的分类体系被搁置。这是一个后发的民族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经途径,先输入成套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背后有它的价值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科学有普世性,自然科学发生在西方有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不必然地受制于它的历史文化,自然科学没有地方特色,没有历史特色,是普世的。
问:那么在您看来,自然科学知识的移植是可以的,但人文社科不可以,对吗?
答:自然科学的移植对一个急于现代化的国家是适用的。自然科学有普世性。但是,人文学科本来就有历史文化的鲜明特征,各民族之间可以学习,但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民族历史的特征,应该有各民族自身的特点。所以现在我们要回头感谢邓小平同志,他反复强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特色”,是因为社会主义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必须有中国特色。特色就是按照自己的需要,不要照搬西方,独立自主地决策,这叫“中国特色”。
问:我们在反思过去的学科知识体系,也影响到我们的人才培养。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怎样改变呢?
答:必须要建立中国话语体系,把中国故事讲好,要摆脱对西方理论的过度迷信。2000年,我们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背后是什么呢?是民族自信。没有民族自信哪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背后是民族的自信,民族自信背后是现代化的政策成果,就是在现代化之路上取得的坚实成就。因为我们近代的贫弱挨打,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骨子里面去了。有的人的脊梁骨被打断了,所以自卑和卑怯是近代中国给中华民族落下的病根。屈辱带来两种影响,一种是卑怯,看到西方的就是好的,另外一种是奋发、赶超。
二、治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问:从您这么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来看,您觉得教学和科研是矛盾的吗?
答:理论上不矛盾,但时间有分布问题。田野调研的话,起码要两三个月,但是每个星期都有课,所以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如果是书斋型的研究就没有矛盾,但现在是社会变动时期,变动时期的书斋研究效果是很弱的,变动时期的经验都在生活世界里面。书上记的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直接的、当下的都在变动当中,所以把变动的社会生活作为一本大书来读,是一切社会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对直接的、当下的经验东西的关注,应该上升为主导地位。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什么呢?因为经验变动了,昨天的经验今天不一样了,而且永远要对已经概括的理论保持警觉,因为它很可能过时。尤其是全球化以后,理论的生命周期短了,这个变化更加加快了。
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理来自哪里?
答:真理在民族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当中。什么叫真理?有利于我们民族稳定发展的叫真理,不利的怎么叫真理。我读了那么多书,从来没有被书读坏。所以我前面要讲调研,所有调研都要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要放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以及历史背景来理解。现在的学科讲专业分类,但又没有历史感,缺乏历史教育,淡化了历史学习,这样的教育肯定出问题,尤其是西方的学术进入中国,把西方的所有的背景都去掉,留下了几个原理,而这些原理就在中国被复制出来,那不出问题了吗?
问:我们要怎么样把我们的学生从这里面带出来?
答:还是要学习近代史,获得一个历史观和民族观,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立场和知识背景,这个特别重要。千年的辉煌,百年的耻辱,构成你的基本判断,没有这个怎么能行?千年的辉煌加百年的耻辱激起了一个民族要奋发向上,赶超复兴。那么你在这个位置上,你该为你和你的民族做些什么,也就有个定位了;你求什么知,也有目标了,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你求什么知都不知道,为什么求知也不知道,都不知道。至少我是受益于这个东西,因为我原来主业还是历史学,如果没有这个近代的百年历史认知,我也没有这样的求知立场。
三、育人——无愧于“人民的讲台”
问:您上课很有吸引力,学生们都喜欢听您的课。
答:上课是教师的本分,因为你是教师,学生把青春献给你了。虽然有人不听,但这是他们的事,我有责任把课上好,哪怕只有一两个人听,我也要上好,所以上课是我的本分,做教师必须把课上好,尽可能地上好。既然要上好,你给学生一碗水,你本身要有一桶水。你不能现在搞一碗马上就给他一碗,这个肯定不行。所以要认真备课,我每次上课都要备课。每次上课和上一届都不一样,因为每一年都在变化,而且我的思想也在进步,同一个问题我当然有新的看法。所以,我星期三上课,星期一、星期二都备课。我从来不用讲稿,讲稿我参考,然后重新调整一下,拟一个新的提纲去上课了,我有新的感觉,就补充一点。有人听过我几遍课都觉得不一样,每年都有进步对我自己也有激励,而且我不愿意重复上课,炒冷饭没意思。另外,学生是人,教书当中还在育人,听不听是他们的事情,讲不讲是我的责任。这都是我从上讲台以后就确立的原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曹锦清教授的社会科学研究情怀
相关推荐
- 海内外高校师生“云聚会”,共话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
- 【抗击疫情·重要精神】习近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九三学社华理委员会荣获社市委2019年度多项参政议政表彰
- 【青春奋进】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决赛上获奖
- 华理科技园技术转移论坛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载体建设
- 【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校党委书记杜慧芳慰问看望我校进博会志愿者
- 首台多喷嘴对置式半废锅气化炉顺利吊装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图书馆携手上图推便民服务,师生在校内即可办理借阅证
- 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华东理工大学召开
- 张金龙教授参加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授聘仪式
- 【青春奋进】我校本科生荣获2019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 【抗击疫情·一线报道】华理教师志愿者说,春天不远,疫魔必除
- 药学院召开“四史”学习教育报告会
- 民进华理支部委员会赴中共二大会址等地开展主题教育学习
- 华东理工大学举办世界顶级科学家高峰论坛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育学院党委赴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
- 2019中德“基于封闭碳循环的高温部分氧化工艺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研讨会召开
- 信息学院举办第18届班歌班标大赛
- 【抗击疫情·一线报道】社会学院开展多样“云”活动,助力共同战“疫”
- 【抗击疫情·重要精神】教育部@师生家长,全力战“疫”,校园管理非常举措来了!
新闻公告
- 华东理工大学:云端毕业 一样多彩 06-28
- 材料学院召开科技创新大讨论 06-28
- 《青年报》整版:上海90后双优博士夫妇带娃毕业 06-28
- 华东理工大学:云端毕业 一样多彩 06-28
- 材料学院召开科技创新大讨论 06-28
- 《青年报》整版:上海90后双优博士夫妇带娃毕业 06-28
- 生工学院召开2020年新晋导师培训会 06-28
- 外语学院为毕业生党员上“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 06-28
- 化工学院开展教职工理论专题学习 06-28
- 华东理工大学师生荣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06-28
高考招生
- 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12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华东理工大学2008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