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与专门史研究的开拓”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0月19日—20日,“学科交叉与专门史研究的开拓”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本次会议是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建院20周年院庆活动重要内容之一,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东华大学“中华文明及现代转型”研究基地主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安徽、内蒙古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上海高校的40余位研究生现场聆听学术报告。
19日上午9时,研讨会在东华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第三报告厅举行,由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徐泽林教授主持开幕式,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英老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她介绍了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对各专业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对与会学者在专门史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并取得丰富成果表示敬意,感谢各位专家对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支持,期待今后继续在各领域与各位专家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关增建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研讨会共有六场学术报告,每场有3到4位报告人,分别对自己在专门史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汇报,随后展开热烈的讨论。报告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经学史、度量衡史、历法史、经济史、制度史、地方社会史、新闻史、医学史、文化交流史等诸多领域,研究时段上至先秦,下至现代,跨度广阔、内容丰富,与会学者通过这些专门史研究的学术回顾,展开多视角的深入探讨与思想交流。
19日上午的两场学术报告分别由钮卫星教授和董煜宇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从计量史研究的角度对齐氏三量进行分析,考察三器之间的进制关系,并将其与商鞅方升和栗氏量进行比较,认为它们是田齐取代姜齐之前田氏的私量,是齐国后来容量制度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从跨文明文本翻译与文献整理的视角,分享了他所领导的团队在对《几何原本》的跨文化研究中的经验,提出文本研究深入开展的基础是要对《几何原本》进行版本梳理、古文标点、汇校勘定,形成可供学术研究的版本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钮卫星教授围绕“《大衍》写《九执》”这一历史公案,通过文献考证与历史分析,还原了发生此一公案时,唐时天文历算相关机构的人际关系和学术场域,论证了中唐时期印度天文学在官方天文学机构中的重要影响,以及《九执历》在当时历算学界的强势地位。浙江大学赵四方博士的报告指出,乾嘉汉学兴起之后,经学中的“师法”“家法”观念日益凸显,成为了清儒最重要、最核心的学术理念之一,综观明末以來的学术思想史,可以认为“师法”“家法”是这一时期学术精神的根基性观念。东华大学成富磊老师重考《清华简》“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一句的本义和文化内涵,他指出《尚书》学构造了充满神性意味的天人观念。
19日下午的两场学术报告分别由杨彬教授与涂鸣华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黄阿明副教授在其报告中,对明代散阶制度的形成进行了解读,提出散阶制度是以品为核心本位,支配阶、动、禄、职的新的职官制度体系。东华大学杨茜老师的报告从明代江南地区市镇发展情况出发,分析市镇的自我认知,提出市镇与其区域内权势大族的关系,是研究基层地域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方向。上海大学张呈忠老师的报告提出王志瑞《宋元经济史》反映了中国断代经济史研究兴起时期的学术特点,该书在宋元经济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开拓意义。东华大学涂鸣华副教授的报告,回顾了中国新闻史书写的几个阶段及其范式演变,认为以往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存在自主性不足和弱化革命等问题,而新革命史视野会为新闻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后一场报告的主题主要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科技文化交流与传播,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梳理了传教士传入的自鸣钟在朝鲜的传播历程,介绍几位朝鲜自鸣钟制造专家的工作及其对自鸣钟的考察与追求,阐述自鸣钟在朝鲜的文化意义。上海交通大学董煜宇副教授的报告考证、梳理宗藩体制下琉球历日的演变过程,阐释其与东亚政治格局变迁之间的密切联系。上海交通大学萨日娜教授的报告围绕日本江户时代测绘家伊能忠敬的工作,考察中国明清汉译西方科学著作和“兰学”著作对其测量工作的影响,分析了其所绘制的地图对日本测量学的重要历史意义。东华大学徐泽林教授的报告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历法志的研究史和日本汉学发展史,随后介绍了中国历法对日本的影响以及被学术界忽视的丰富的江户时代汉历注解文献,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江户时代汉历注释文献的重要学术价值,认为日本江户时代对中国传统历法的解读更接近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的本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
20日上午的两场学术报告分别由萨日娜教授和袁媛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的报告梳理了中国机械史研究9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中国科学院大学韩琦教授的报告以康熙时期经度一度弧长为考察对象,从全球史视野回顾了大地测量的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复旦大学高晞教授的报告以图像叙述历史,分析收藏在世界各地的《格体全录》的不同版本特征,探讨该译作在全世界的流传过程,以及其与欧洲知识界的互动情况。中国中医科学院牛亚华研究员的报告考察了20世纪初期解剖学在中国的发展,指出相比其他学科,解剖学建制化经历了更为曲折的发展历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剑研究员从跨文化视野研究热带病医学突破国家与文化藩篱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任轶副教授的报告则关注近代中国的医学教育,她提出法国知识体系和天主教教义在中国现代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系统中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象征意义。
参加此次会议的报告人包括国内一流的科学史学者(其中有五位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经学史研究专家,以及来自上海、浙江著名高校的历史学青年才俊,两天的学术讨论中,与会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提问和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延伸出很多新的观点与话题,体现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关增建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体现出“小规模、高规格、高质量”的特点,有助于与会学者深入沟通,促进学术交流。在20日举行的闭幕式上,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对大会进行学术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本次大会的主题,肯定了与会学者有新意、有深度的学术分享,钮卫星教授则从科技史与历史学的学理关系以及现实问题方面,对会议主题和学术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建议这类研讨会继续办下去,期待专门史研究领域与视野进一步拓展。
视频: 摄影: 李华清撰写:杨茜,李想 信息员:符晓兰 编辑:高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学科交叉与专门史研究的开拓”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相关推荐
- 东华大学:打造卓越而有灵魂的一流研究生教育
- 校党委常委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我校深入推进与浦东新区航头镇党建联建
- 我校驻海南保亭传统工艺工作站承办海南省首届传统工艺高峰论坛
- 我校保卫处荣获上海学校后勤保卫系统2020年度敬业团队称号
- 凝心聚力 主动作为 同心战“疫”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合力确保“防疫”“发展”统筹抓
- 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科研人员获评多项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及市级奖项
- 学校召开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启动会
- 我校辅导员荣获上海高校第十届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微课程”大赛二等奖
- 我校材料学科青年学者交流会近日召开
-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开幕 “大蝴蝶”里东华魅力尽显
- 材料学院发挥学科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化党建 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
- 遵理谨学二十载,砺志尚实续华章 我校理学院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 2020届国际学生毕业典礼顺利举行
- 我校9门课程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丝绸之路艺术史·长三角青年论坛”启动会议在东华召开
- 第五届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暨中非文化交流论坛在校召开
- 纺织学院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
- 奋进@2020 | 筑牢战“疫”之盾,潜心教书育人 ——记“全国纺织行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
- 纺织行业的发展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主讲《锦绣中国》
新闻公告
- 庆国庆 迎校庆,21个非遗娃欢聚东华 10-07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召开2022年春季征兵动员大会 10-07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十次年会顺利举行 09-29
-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校友会成立 09-26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副局长郭佳一行来校调研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