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丝到华发,第一批物探人的沧桑岁月 ——记资源学院59级物探专业校友赵连福、张威
矿大110周年校庆之际,我校59级物探专业校友赵连福、张威再次返校,重温青春岁月。作为中国第一批物探专业的学生,他们饱经沧桑,为中国物探事业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没有辜负母校的栽培,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人民,更对得起“矿大人”这个称号。
热血青年壮大志
赵连福,出生于1937年,张威,出生于1940年。那时正值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们这一代人一出生便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不平凡的年代,让平凡的人走向了不平凡的道路。
1959年,赵连福、张威考入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北京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是当时一种新兴的勘探方法,用地球物理方法来找矿能大大提高找矿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新中国的建设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应着时代的需求,赵连福、张威以及其他50余名同窗,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物探专业的学生,一同在北京矿业学院度过了五年难忘的学习时光。
矿大是个工科学生占多数的大学。当时工科学生学好技术参加祖国建设的氛围相当浓厚,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赵连福总是思考,自己应如何学好物探去为祖国建设服务。同时,在学习了一些勘探的理论后,他发现,与挖坑、槽探、钻探等传统勘探方法相比,物探在理论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多为国家做贡献,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当时实行的是五分制成绩,他大一的科目全部拿了五分。
在校期间,张威连续担任了五年的物探系的班长。他有一颗乐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心。“青年,就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他的信条,为了祖国建设的需求,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当时最艰苦的物探专业。五年时间,他与老师、同学们结下十分深厚的情谊,他坦言,对物探、对母校和对同学们的深厚感情,是他求学过程中的最宝贵财富。
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赵连福、张威和一群有着同样抱负的同窗们一起担起了中国物探兴起与发展的重任,“唯物探兴矿业,以物探兴矿业”,是他们一生的坚守与执念。
甲子岁月报祖国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从学校毕业后,赵连福、张威等人被分配到了祖国的天南海北,为拓新与发展祖国能源事业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半个多世纪来,怀着一颗“做实事”的心,赵连福一直工作在勘探最前线。他的起步阶段是在云南的一个小城市,技术人才的缺失,使得人们更加渴求精通各项专业知识的技术型人才。这恰恰给了他压力和前所未有的动力,尽力学习、掌握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东西,并付诸实施。从热血青年,到白发老人,赵连福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云贵高原。目前拥有三项发明专利的他,有着作为一名地质人的担当,肩负着家与国的使命。
作为物探系的第一批学生,张威对我国当时物探教育与行业发展经验、设备的欠缺与落后有着极深刻的体会。平均年龄27岁的物探教研室,是当时北京矿院地球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但因理论科学与实践经验的欠缺,研究处处受限。回忆起我国第一台四十八道数字地震仪的研制过程,张威感慨万分:“我国第一台四十八道数字地震仪是在以西安石油仪器一厂为主、数十个单位大力协助下完成的,是我国在地震勘察领域的伟大胜利,是物探青年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热血,扎根实际、潜心钻研的结晶。”
六十年过去了,他们由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始终不改的,是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
耄耋老人再聚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每念及自己所取得的荣誉,赵连福、张威总不会忘记母校的培养之恩。在离开矿大之后,他们仍和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开展科研合作交流,推动煤田勘探技术的发展,积极为祖国物探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前段时间,赵连福老先生不幸身体有恙,他却说:“今年是母校110周年庆典,爬也要爬到徐州。”普普通通的一句话,饱含着他作为矿大人的坚定与热爱。
再次回到母校的赵连福、张威二老,精神焕发、神采依旧。五年的大学时光,使二老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天各一方,相别数十载,冲不淡的是他们的友谊。采访期间,二位老人讲述求学时的“峥嵘岁月”,一句句“老班长”仿佛使他们忘却了年龄,忘却了烦恼。他们时而谈笑风生,时而“怒发冲冠”,一切又回到当年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活。
一个多小时的讲述引着我们踏入那一段未曾经历过的历史长流,时而湍急,时而徐缓:眼前,两位慈祥的老人,已到望九之年。踏遍时代的惊涛骇浪、历遍离合悲欢,他们的讲述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在簌簌热泪中,谛听到苦难岁月中的朗朗书声,以及山野峻岭中地质锤的咚咚作响。
当被问及年近九旬是否该歇一歇了时,二位老人摇头表示;“中国建设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都不可倦怠,要多做点事情,不负矿大多年的培养、不负祖国的期望。”
一代物探人,一生物探情,他们用自己毕生的选择,诠释着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精神长激励,薪火永相传,他们的时代逐渐落幕,但他们的贡献和宝贵精神永远不会落幕。转身是历史,向前是未来,摆在新一代矿大人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传承和发扬矿大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引领未来,不负老前辈们的殷切期望,这正是新一代矿大人的责任。
新闻来源:大学生传媒中心 梁家铭 叶嘉慧 王骁祥摄影:责任编辑:卢进丽审核:刘尊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从青丝到华发,第一批物探人的沧桑岁月 ——记资源学院59级物探专业校友赵连福、张威
相关推荐
- 土木学院开展民法典学习活动
- 电力学院电气19-9班团支部开展“三到一构建—思想到支部”主题活动
- 人文与艺术学院举办2020年“汉代乐舞研究与复原实践”高端学术研讨会
- 设计学院举办“吾爱有你在身边,花艺雅趣进竹苑”插花活动
- 知己知彼,合翔合赢——记我校建筑学1994级校友刘知己
- 一面风情深有韵,绣面芙蓉一笑开——记2017-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管理学院韩笑
- 土木工程17-1班举行素质拓展系列活动暨科研学习沙龙活动
- 中国矿业大学“启航”实践团赴各地农村开展实践活动
- 材料与物理学院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组织专题党史教育学习活动
- 计算机学院2019级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
- 煤矿救灾:矿大人的使命与担当
- 管理学院会计17-4班开展“新时代,新精神,新青年”团日活动
- 潜心治学写春秋 甘为人梯育桃李——追记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永田教授
- 孙越崎学院举行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
- 产业党工委召开主题教育第三次工作推进会
- 信控学院自动化类18-13团支部开展保护动物志愿活动
- 化工学院联合四院举办2020级迎新晚会
- 建筑与设计学院办公室与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助力2020届毕业生离校开展联合办公
- 中国地质调查局朱立新研究员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 设计学院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开展“新工科·新文科·新设计——设计和设计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学术讲座
新闻公告
- 我校离退休老同志收看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 03-17
- 我校举行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 03-16
- 我校召开实验室重点工作推进会 03-14
- 我校举办“人文浸润,芳菲四季”读书分享会 03-13
- 力土学院开展大创项目经验交流会 03-12
高考招生
- 中国矿业大学本科招生章程(2018年)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