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意大利汉学家朱西讲“打工诗歌”

2019-11-25 0 新闻公告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11月20日下午,意大利汉学家朱西·塔慕布莱罗博士(Dr. GiuseppaTamburello)应邀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在文学院603会议室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打工与诗歌——谈郑小琼等打工诗人”的讲座。讲座由黄华副教授主持,当代著名诗人安琪、娜仁琪琪格,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部分师生以及来自皮村的文学青年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朱西结合一组照片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打工诗歌随之产生。为了说明打工诗歌的特点,朱西将其与建国后的工农兵诗歌联系,分析其在创作主体、内容和风格上的特点,认为它们都体现一种集体的性格。朱西介绍了她参与翻译的“打工诗刊专辑”——《作品——散落车间的诗歌》,书中集结了24位打工诗人的诗歌,她邀请听众一同朗诵并做了详细解读。

  朱西介绍并点评郑小琼、杨克、郭金牛等人的诗歌。郑小琼的《铁》展现了女工在车间流水线上的生活和她们“铁样的打工人生”,《女工记》中的每首诗以一个女工名字为题,例如《胡志敏》讲述一位年轻女工短暂的一生及其死后的遭遇;杨克的《在东莞遇见一块稻田》叙述一名打工者在厂房密布的水泥城市里偶遇一小块稻田的欣喜;许立志的《一颗螺丝掉在地上》,展现出个体像螺丝钉一样渺小、柔弱、不被注意的命运;郭金牛的《玉兰路》将一条道路写得“饱满而多汁”,像一个值得心疼的“姑娘”,写出筑路工人内心小小的成就感和点滴辛酸。朱西认为打工诗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他们笔下的人被物化,这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处境产生怀疑和迷茫,于是,他们选择用诗歌宣泄情感,慰藉心灵的孤独与惆怅。

  朱西与在座师生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指出虽然有些打工诗歌的文学审美性不高,但其社会价值值得肯定,它们深深印上时代的烙印,见证中国社会的变迁。打工诗歌是自然形成的,未来的中国可能会出现各种新的诗歌流派。朱西认为诗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特质,从古老、温柔、敦厚的《诗经》开始,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今天的诗歌仍然在为时代发声。

  讲座最后,黄华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对朱西博士表示感谢,鼓励同学们投身社会,以求发现和研究更多切合时代的新的文学现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意大利汉学家朱西讲“打工诗歌”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