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何学森教授为良乡校区基础学部“通识大讲堂”作讲座

2019-10-21 0 新闻公告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10月17日晚,良乡校区基础学部“通识大讲堂”在综合楼1203教室举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学森教授以“中国书法的要素与层递”为主题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由良乡校区基础学部教学副主任田至美主持,200余名大一同学及良乡校区基础学部常务副主任李崇文、良乡校区基础学部教学办公室兰侨成到场。

  讲座伊始,何学森教授回顾了自己大学时期听讲座的情形,他希望今天的讲座能是一次温馨的讲座,更希望此次讲座能激发同学们对书法的兴趣,让同学们继续保持对书法的热情。

  何学森教授从此次讲座的题目入手,他提出,书法作品首先应该是谈对错,在对错的前提下再谈好坏这一观点。何学森教授指出,中国书法,由技而道,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解读和品评书法中,有神品、妙品、能品之说,形成不同的层次;书法不仅仅在于技巧的完美,更是个人修为、心胸境界的笔墨显现。

  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当今的书法教育现状,同时以电影鉴赏为例,希望同学们对书法的关注不要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实际使用上,更重要的是提升对书法的鉴赏能力。随后,何学森教授列举了“中国书法何以是最高艺术”“哪些元素构建出完整的中国书法”“不同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怎么样的”以及“什么人可谓书法家”四个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解说。在讲述过程中,何学森教授借二十年前给留学生作讲座的故事,进而阐释“书法形式能传情达意”这一观点,何学森教授接着指出,对书法的鉴赏与人的年龄和阅历有关,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艺术是人内在追求不断变化的表现,练书法也是练对一件事的熟练度和处理能力。

  接下来,何学森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造型艺术的“象”,指出模糊性、朦胧感让想象的空间更大,所有的艺术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删繁就简,情绪情怀是无法用物象来表达的,而应用意象、气象来表达。随后何学森教授从“书法形式的特殊性”和“书法的意”两方面阐述了书法的“立象以尽意”,并表明所有的情感都有一个形式的寄托,书法风格是沿着传统一点一点形成的,我们要学习前人,但不要刻意为变而学。

  最后,何学森教授以两个历史故事作结,他提出,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书法艺术,最关键的是情怀,要将高尚的情怀寄托到书法中去。

  讲座结束后,田至美总结,这是一场温馨的讲座,是一场艺术讲座、文学讲座、哲学讲座,更是一场关于人生哲理的讲座,同学们的收获应该很大,希望大家细细品味,领会精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何学森教授为良乡校区基础学部“通识大讲堂”作讲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