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都师范大学 > 新闻公告 >

交叉科学研究院举办“后摩尔时期的计算形态与设计自动化”论坛

2021-01-12 0 新闻公告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

  1月10日,由首都师大交叉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叉院”)与中国计算机学会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组联合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组教育工作组协办的京区青年学者“后摩尔时期的计算形态与设计自动化”论坛以“云”会议的形式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和我校的51位专家学者就“后摩尔时期计算形态与设计自动化将何去何从”这一问题进行了共同探讨。

  交叉院副院长唐舜,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组常委王颖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长聘副教授、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副主任罗国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沈海华分别作主题报告。罗国杰提出“面向存内计算的自动综合和映射技术,针对忆阻器(RRAM,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状态逻辑的综合流程,设计高面积利用率的自动化综合流程,减少原始输入和中间变量带来的面积开销”。因此,基于RRAM等新型非易失性存储的存内计算是解决冯诺伊曼瓶颈的可行途径。沈海华提出自80年代IT界开始轰轰烈烈的自由软件运动以来,开源理念逐渐覆盖硬件领域,使用开源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软件的开源芯片设计对于计算机硬件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此外,12位学者围绕“新兴集成电路技术的机遇和调整”“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与开放情况”“新兴融合计算智能架构及软硬件协同设计”“智能芯片及系统设计与实践”四个主题报告了新近进展。

  交叉院副研究员李冰作总结。她认为本次论坛体现了后摩尔时期的计算形态将以交叉融合的方式进行演进,包括器件、架构和应用算法之间的交叉融合;基础数学、计算机、材料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实践之间的交叉融合。

  当日论坛线上观众1100余人。论坛还受到业界权威学者的关注,杜克大学教授陈怡然等学者在线上与参会者进行讨论,并表示将继续支持该主题论坛。

  人工智能是交叉院聚焦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论坛的顺利召开促进了信息、数理以及计算机等多领域学者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影响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交叉科学研究院举办“后摩尔时期的计算形态与设计自动化”论坛

相关推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