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系列讲座》圆满收官
日前,由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与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系列讲座》圆满收官。
系列讲座由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副校长,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李幼平总体策划,并通过央音视频直播平台分三讲陆续推出。
首讲在12月4日上午,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以《礼制与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围绕礼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礼制的分类和内容以及传统礼制与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三部分,系统分析了礼学、礼制、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
杨华教授讲到,礼学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学问。狭义的礼学为“三礼”文献之学,广义的礼学近乎一种文化史研究,涉及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法学、人类学、民族学、音乐学等多个学科。他从中国文化与中外对比的不同视角来看“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强调“礼制的连续性,维系了文化的连续性”。
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礼制也是现实需要。杨华教授通过对国家层面的“五礼制度”、社会和个人的“四礼模式”的具体阐释,以及“三礼”(《仪礼》、《周礼》与《礼记》)文献主要内容的讲述,论证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体现的礼制的繁复,由此引申到礼制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认为这是“中国早期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模式的特点之一”。
关于“礼”与“乐”的关系,杨华教授讲到“礼乐相须”的制度,即称为“礼乐制度”。他以《大唐开元礼》的程序、过程与具体细节为例,讲解了历代礼乐制度的概况。
杨华教授还引申出有关“礼制下移”的讨论,从礼制、礼法规范、个人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到礼制由古及今的变化。他从古人的饮食礼仪、行立坐卧、说话和眼神、朋友交接等具体要求与规范,多角度讲述了礼制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体现。
最后,杨华教授谈及“德主刑辅”对当代社会治理可发挥的作用与贡献,并鼓励当代年轻人要善于,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适用于当今社会有积极正能量的菁华文化内容。
12月4日下午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昌平教授带来第二讲《曾国、曾侯与曾侯乙编钟》。整个讲座围绕“曾国与曾侯之谜”、“考古写史与曾世家:曾侯的世系与礼制”、“曾侯乙编钟:前世与今生”三个主题层层推进,通过丰富的文献与实证为听众呈现了古楚文化中曾国的历史面貌。
张昌平教授首先回顾了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强调曾侯乙墓年代的确定对楚文化考古的重要意义,并对曾侯乙墓的历史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与演奏成功,使其成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突出的形象代言。
在“考古写史与曾世家:曾侯的世系与礼制”部分,张昌平教授通过一张出土文物列表,总结了曾侯世系的考古发现时间,揭示了曾国历史文化的全貌。随后,张昌平教授从曾国青铜礼器引申到我国的礼制文化,指出“用鼎制度”在西周中期开始成型,普通生活器皿演变成礼器的制度,从而构成了礼制,由此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配,并以此维系封建社会的稳定形态。
张昌平教授围绕编钟的源流与曾侯乙墓编钟的多个视角,向听众讲述了曾侯乙编钟的前世与今生。指出在与编钟相关的源头中,我国曾出现与钟相类似的乐器,在西周早期开始即出现编钟,西周中晚期长江流域的编钟已十分发达,说明曾侯乙编钟的产生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编钟制作工艺水平普遍提高不无关系。
12月31日系列讲座第三讲《不鸣则已的楚国 一鸣惊人的楚乐》开讲,作为本系列讲座有关“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的中心内容,李幼平教授从音乐史学、楚文化考古成果以及现存古楚乐器与楚乐的认知三个方面,对于楚文化及楚音乐艺术发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做了细致生动的阐述与讲解。
李幼平教授指出,楚文化发源地位于今河南南阳以南荆山一带,起初为西周王朝的芈姓封地,受封立国后不断向东南的汉江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开拓和扩展,并在厚植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背景下,融合南方蛮夷特色性地方文化,形成了博采众长、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同时也形成了先秦中国礼乐文明与荆楚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楚音乐艺术,并成为了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主要音乐流脉之一。
李幼平教授展示了楚文化在考古领域,极为丰富的出土文物资源,其中还包括近年他本人亲身参与的相关出土文物的工作成果。这其中不仅包括有制作精美的青铜鼎簋、服饰、各种器物,铭文、竹简,特别还包括出自上古时期的陶铃、陶鼓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编磬、古琴、箫、箎、笙等古乐器,尤其是震撼世界并让楚音乐文化引以自豪的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编钟制作工艺、浪漫神秘的“虎座风鸟架悬鼓”等,以及作为楚文化骄傲的哲学巨著老子《道德经》、充满浪漫色彩的庄子《逍遥游》,一腔正气、文采飞扬的屈原、宋玉的“楚辞”以及“阳春北雪、下里巴人、引商刻角”成语典故,无一不构成楚文化与楚音乐文化流芳千古的标志,及其可靠的“信史”证明与依据。
李幼平教授还就楚音乐文化的乐人乐事、乐曲乐舞、乐律乐书、音乐风格作了简略的介绍。
李幼平教授说:“楚文化与楚音乐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是一个庞大的艺术文化体系,也是认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寄希望能与音乐与艺术界的同仁一起开展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工作,把中国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此次系列讲座圆满收官,正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遗中心主任章红艳教授在“开讲词”中所说:“‘礼乐’二字很简明,‘礼’就是礼仪,‘乐’就是音乐,但作为文明形态而言,它即包括思想也包括制度规范和艺术涵养,这一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都是共同的,礼乐文化在长江流域呈现了炫丽多姿的历史篇章。”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屈原“楚辞”《九歌》里也有词:“五音纷兮繁会。”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华教授、张昌平教授,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在此次系列讲座中,就我国上古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古楚音乐文化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让我们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传统,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跨越历史长河,领略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不凡的震撼与魅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大学门户 » 《礼乐文明与长江音乐文化系列讲座》圆满收官
相关推荐
- 舞剧《大梦敦煌》精彩亮相“中央音乐学院· 延安10.15艺术节”
- 我校李小兵教授担任主席的“当AI与艺术相遇专题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 俞峰院长宁波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党课”开讲
- 喜报丨方恒健副教授学生黄河鎏荣获多项国际比赛佳绩
- 喜报丨 附中作曲专业刘佳骐同学在2020年奥地利维也纳“弗朗兹·舒伯特音乐学院”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奖
- 让教师变化见人见事见思想让支部特色显眼显色显活力 | 记附中党总支教师党支部“一支部一亮点”阶段性成果
- 第二届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 | 5月29日系列展播
- 我校管弦系教师刘天杨赴美演出讲学
- 喜报 | 作曲系文子洋同学喜获美国第二十二届“肖邦和他的朋友们”艺术节暨第三届“新视野”国际作曲比赛二等奖
- 2020,再见!2021,你好!
- 第八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考察组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
- 把最美的歌声献给党——记“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我校声歌系郭淑珍教授
- 第二届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5.23艺术节 | 6月10日系列展播
- 陈自明教授讲述“我所亲历的党史和校史”
- 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N论坛第二场:多元视角下的音乐人工智能
- 喜报|作曲系文子洋、赵天一同学在维也纳弗朗兹·舒伯特音乐学院首届国际作曲家奖作曲比赛中获得佳绩
- 第十届中国ConTempo作曲比赛系列演出活动近日在我校举行
- 5月30日丨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招聘启事
- 认真学好党章,牢记初心使命 ——赵旻书记为全体教师党员讲授专题党课
- 李恒《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
新闻公告
- 吴祖强教授送别仪式通知 03-16
- 《为你而来》——央音原创冬奥志愿者之歌正式上线! 03-16
- 吴祖强教授讣告 03-15
- 追思|社会各界沉痛哀悼和缅怀周广仁先生 03-13
- 周广仁先生讣告 03-07
- 中央音乐学院2022届毕业生网络专场双选会 03-04
高考招生
- 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本科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本科招生章程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本科招生简章 08-05
- 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招生计划 08-04
- 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招生计划 08-04
- 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招生计划 08-04